华夏集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上)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上)

建国50年来,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大起大落,由乔木跌入幽谷,又从幽谷复苏振起。许多朋友对于这个异乎寻常的轨迹感到难以索解。我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工作近半个世纪,亲历了这项工作的全过程,提供一些资料并发表一些见解,对于当前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对于思考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长远方略,都会是有益的。

大起大落的历程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即受到非常的重视。改革的方案是参照当时苏联的做法,将中学语文课分设文学、汉语两科。在我国废科举、兴学校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这是首次施行系统的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次改革,受到的关注是建国50年间所仅有的。毛泽东同志亲自过问,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胡乔木同志直接领导。后来,周扬同志也参与领导。在教育部内,则由教育部副部长、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直接领导,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这项编辑工作的是著名作家吴伯箫、文学史家张毕来。在编辑过程中,还召集几次作家座谈会,茅盾、老舍、臧克家、萧三等都提供过意见。

从1951年到1958年,这套教材从启动到停止使用,达8年之久。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谈到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提出分科的问题。同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下半年,语文教育界开始讨论。1953年4月,教育部向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提出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示,语言、文学可以分科,并指定成立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由胡乔木任主任。1953年12月,胡乔木向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依据这个报告,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进入具体的施工过程。课本初稿,在全国74所中学(27 000名学生)中试教。

1955年上半年,编辑和试教工作已经完成。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语文教学会议,由叶圣陶向大会作《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报告,动员在全国推广使用新的分科教材,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正当此时,一直不曾过问此事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对文学、汉语分科以及文学课本选材不当提出严厉的批评,致使大会不了了之。大会报告不作正式传达,分科教材使用与否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使用旧课本。从此文学、汉语分科的命运泰极否来,一落千丈,对文学课本的批评纷至沓来。如康生指责说:文学课本非改不可,与教育方针相违背,最多只能培养小资产阶级感情,许多课文思想性不强,语言也混乱,可砍去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换选政治论文、社论和应用文。这场大起大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待发现更多的资料进一步说明。但联系当时的极左浪潮,从康生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此后文学课本形同废止。60年代初开始另起炉灶编写语文课本。同时,在一份中央文件中提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也不要教成政治课。《人民教育》发表了《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两篇文章。中央文教小组指示:文学、汉语合而为一,叫语文。文学、汉语分科教材正式寿终正寝。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有了恶性的发展,而文学教育却成了禁区。

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中学实施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当时已有充分的认识。这个问题在胡乔木写给中央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报告》中有清楚的表述。报告写道:一般语文教学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课都不注重文学教育,没有经过文学培养青年的高尚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鉴赏能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胡乔木在一次讲话中还特别强调在文学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说:文学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生动地了解国家人民的生活、命运、幸福与痛苦,以引起学生对劳动人民发生强烈的感情,和对文学发生兴趣和爱好,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文学应以本国文学为主体,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朗读、欣赏中国文学作品,使学生爱好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有足够的估价和正确的认识,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描写、生活斗争等的影响,养成学生高尚的人格。若把文学教育单纯变成政治教育或完全与政治隔绝,都是不正确的。

中学文学教育的任务,在1956年制定的《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里,作了系统完整的表述。以高中为例,高中文学教育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养任务,即增进文学、语言素养的任务,规定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著作的初步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巩固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扩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教育任务,即思想品德教育,规定在初级中学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公共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明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我所以不惮其烦地引用当时的资料,是为了让读者原汁原味地了解创设文学课的指导思想。通过文学课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对文学在语言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也作了充分估计。今天看来,这个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仍是可取的。

我们在选取课文过程中,总是在思想性方面反复推敲,但也决不忽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尤其是在语言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到了近于苛刻的程度。比如有些课文的文字加工,采取会诊的方式。由叶老主持,参加者有编辑室主任和责任编辑,还有一位熟悉普通话的先生。若是翻译的外国作品,还要请一位精通外文的先生对照原文参与修改。一篇课文的文字加工,往往要四五天才能完成。不问作者是谁,所选作品须文字加工的,都认真严肃地进行。如朱德同志、郭沫若和茅盾同志的诗文都曾作过文字加工,并征得本人同意。课本的注解和练习题都是叶老逐字逐句审改过的。

新时期的复苏和振起

灾难性的十年动乱结束,中央对于中小学教材的拨乱反正给予特别关注。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编写新的各科教材。新教材以较快的速度编写出来,适时地满足了拨乱反正的需要。同时,随着思想的逐步解放,人们开始摆脱种种思想束缚,把过去被禁锢的东西放在实事求是的天平上来衡量,重新判定是非。语文教学界抱着很大兴趣打破文学教育的禁区,重新加以审视和评估,给了这个被打入冷宫的维纳斯以应有的地位。

许多朋友对于50年代的文学教育以及文学教材表示了深情的怀恋。有的认为当年的文学课本是建国以来最好的。许多当时读过这套课本的朋友,事隔40年,还能背诵其中的某些章句。有的仍保存着这套课本。那是在文革期间特地隐藏起来才得以保全的。还有的学校进行教改即以当年的文学教材为基础,加以补充调整进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育家对加强文学教育普遍表示支持。当年主持编写《汉语》教材的张志公先生,一生专注中学语言教学的研究,他提出中学生要学习古典文学,要学得多一些,深一些,并且主张初中开始设文学鉴赏课。我也多次讲到打破禁区,让文学走进校园。加强文学教育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考虑语文教材进一步改革的时候,将加强文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到日程。参照50年代文学教育的经验,结合新时期的特点,试图首先在高中开展实验。从1983年至今,编出了两套以文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高中语文课本。

一套是供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1983年开始编写。成书后,到1997年进行了两轮试教,受到普遍欢迎。这套教材的教学重点,高中一年级是文言,二年级是文学,三年级是文化,二年级相对集中地进行文学教育。《文学课本》上下册和《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册,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基本教材。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主线,按照文学作品体裁分类,兼顾时代顺序,以鉴赏课文为主体,辅之以简要的鉴赏常识和多种形式的鉴赏练习。全书包括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和戏剧鉴赏四个部分。除课堂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自学篇目。课内课外合计,选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近200篇,其中多是脍炙人口、历古常新的经典之作。一年级的《文言课本》、三年级的《文化课本》也选入了不少文学作品。

再一套是供大面积采用的高中语文试验课本。1993年开始研究,1996年编写基本完成,已经过一轮试教,受到普遍欢迎。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加强了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占60%以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高中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文章的阅读及写作,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文学。二年级着重学习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并学习文学史常识,三年级着重学习若干文学专题,如《史记》专题,李白杜甫专题,《红楼梦》专题,鲁迅专题等。教科书和文学读本所选文学名著约400篇。选材力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过去相比,更注重选取文化内涵丰富的、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名家名篇。更注意课文的时代气息,选材面也更广。我国的古典名著,如《红楼梦》《桃花扇》《西厢记》,外国的古典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节录入选。

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开始推广使用两套新教材。这件事受到传媒的关注,对新教材作了热情的介绍。但是报道给人的印象是,新教材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讨论的产物,其实不然。讨论是从1997年11月号《北京文学》开始的,而两套新教材的编写远在1983年和1993年就开始了,到1997年,不但书已编就,而且已经先后试教,向全国使用已是水到渠成了。

中学文学教育半个世纪走了个大大的马鞍形曲线。在中学阶段如何加强文学教育,教材如何编写得更加完善,虽然有许多问题仍待探讨,但是,加强文学教育已取得广泛共识和受到普遍欢迎。文学教育已从幽谷中复苏和振起,回到了中学语文课堂。这要算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