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了迎接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岁月如歌》于漪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一笔财富。为此,记者采访了于漪老师。
周报:人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于老师已进古稀之年,本应安心调养,可是您还是不辍笔耕、一字一句地完成了这本13万余字的《岁月如歌》,请问您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开始您的人生回顾并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献给读者呢?
于漪:其实我写这本书主要是由于外因。一直以来,就有同志找到我,让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一写。其实,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说过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什么可写的。今年年初,上海教育出版社再次找到我,他们希望能够把我整个教学生涯记录下来,对年轻教师起个催化作用。还有,杨浦区有个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人家说于漪是发表过几篇文章,可是对于这个人并不了解。我想想也是,文章毕竟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来讲的。于是,我才拿起笔来,希望于漪的故事能够给年轻人以借鉴。至于恰好在教师到来前一个星期举行新书发布会,这应该是出版社的精心安排,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巧合。
周报:作为一个孩子信赖、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请您对我们今天如何读书给青年读者一些指导。
于漪:古语讲,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一辈子工作当中始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我年轻时,读书条件艰苦,那时读书是要借的,读通夜,第二天还给人家。现在的孩子读书的客观物质环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关键是看他们的主观因素。年轻人读书印在心里,刻在脑子里,滋润心灵,受用一辈子。当然,我指的是读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年轻人就应该趁着精力旺盛、记忆力好,多读书、读好书。但是,文化是有层次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人要从善、从贤,就要从小接受好的东西,打下好的底子,否则就会影响辨别能力,让垃圾文化侵入孩子们的肌体,浸染一个灵魂。孩子学习不应该整天浸泡在媒体的渲染之中,要知道读书和看电视、上网是两回事。
周报:作为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您对年轻的教师们有何期望?
于漪:年轻教师生在盛世,时代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虽然没有了贫穷和左的错误思想的迫害,但我知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是充满挑战、布满关卡的。今天摆在人民教师面前最大的关卡就是物质诱惑。教育是为育人,非常高尚。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首先就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们一定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呵护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