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接受了《教育研究》记者的采访。以下是叶澜教授谈话的主要内容。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然而,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程度地被压制、被遮蔽和被忽视了。新基础新育研究与学校改革试验看重的是每个普通人的生命价值,由此,我提出教育的生命基础的问题。
第一,我主张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第二.我认为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第三,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从中国教育学的理论更新的角度看,我主张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的原点,把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学不能丢失的基点去思考,进而再研究人的生命的独特,提出教育学的人性假设。
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即是具体的人。作为个体的具体的人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单位。我所理解的教育学中的具体的人,是在环境中与环境相互构成的人,是具有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特质相互渗透、丰富而复杂的人,是既有惟一性又有普遍性的人,是具有内在发展需求和能力,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的人。
另外,教育学对生命的解读,还应与当代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现在的知识是一个过程,是形成中的,需要个体生命主动调动自己的体验去活化和内化;在个人知识生产力的提升中,在个体参与的社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有了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的过程,就是生命如何在实践中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经验、体验,让知识活化的过程。教育学就要研究这一过程。
教育学关注的是生命的主动发展,是以教育这一影响人本身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不仅是生命的学问,或实践的学问,而是成为以生命?实践为家园与基石的学问。就目前而言,将我远则近20年、近则10年里所作的研究,即已经具有一定理论积累和实践基础的研究成果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名称下,作一集聚与梳理,并愿与所有对这样一个研究旨趣有兴趣和追求的人同行,一起创建一个共同的、开放的、有自我和具有对话能力的学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