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

本文是继《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之后,对语文课改选修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谈谈我的初步认识。

一、关注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

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属于文学作品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前者属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后者应用性更强;文化论著研读通过中外文化名著的研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各个系列涉及的文体不同,阅读目标也有差异,所以选修课教学首先应树立起文体意识。文学类文本学习应多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实用类文本学习应多关注对信息、事实、观点等方面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应注意课标规定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目标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能把握基本事实等提法,以及关于不同文体阅读鉴赏方法和文体基本特性的提示。

但需注意,所谓重点培养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只是相对而言,课标提出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不与各个系列形成完全两相对应的关系,例如文学类文本的分析、欣赏、评价中,显然有探究的成分,而将探究的成果形诸文字或进行群体性交流,就在锻炼语文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中也可能涉及文学审美因素,各个系列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含有应用的取向。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应该有融通的理解,采取灵活而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

不同系列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课标教学建议据此提示我们: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须的,但要对学科知识和理论下一番精选的功夫,以服从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各种新课标语文选修课实验教科书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很大努力,体现了课标的这一导向。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课标规定的 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等目标表述,以及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尝试创作小说、剧本、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等关于不同文体写作方面的提法。

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两个系列,不能仅从课程名称理解其所包含的课程内容。仔细研究课标的目标,我们会发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是指对语言文字方面论著和法规的研读、对语言文字问题的研讨,以及语言文字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既是指对中外文化名著文本的研读,但也包括对有关文化专题的研讨、对文化交流活动的实际参与等方面。简言之,这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分别包容了理论研讨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各种条件。至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三个系列的课程,除了重点进行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着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文体写作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和转换。对此,课标关于选修课系列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一些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借鉴,也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本地的教学资源,自己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拓展思维活而度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以认为,课标的总目标部分的不少表述,更突出地体现于选修课的教学,例如思考领悟的目标要求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应用拓展的目标要求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的目标要求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等等。这其实都是在要求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拓展。

在具体的选修课系列中,这些拓展性的目标会各有侧重。如诗歌与散文系列: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小说与戏剧系列: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适当的评价;新闻与传记系列: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相对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鉴赏、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和角度,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如课标总目标所指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思考领悟) 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现创新)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要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那么,拓展的度在哪里呢?我以为至少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要按照课标教学建议的提示: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也就是说,不要过于追求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化,选修课的内容和方法都应符合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其次,始终不要忘记高中选修课也具有基础一面,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模块内容的联系,拓展应是在必修课内容基础上的适当加深和拓宽。此外,要考虑如何使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活而有度。要讲究探究的价值、探究的质量,在选修课教学中必须把握:一是探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解文本中起怎样的作用,从而分清问题的大小、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对探究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善于辨别、筛选,有所选择,对课堂教学不能失控;三是须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听之任之。还有,新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成了常用的拓展方法,要注意有助于教学中的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将其削弱,更不能用多媒体来喧宾夺主,将手段当成目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