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智力理论与多元智能
智力理论一直是影响教育观念变革的重要因素。1905年法国编制出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西量(binet-simon scale),后来智力测验在全世界广泛使用。智商(IQ)逐渐成为衡量人们智能高下的重要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传统的智商理论。后来又受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影响,传统的智商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智力的范围就仅仅局限在语文和数理-逻辑方面,并且被假定为个体特质可以被单一的、标准化的、可量化的数据所描述。这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人们忽略了智能的多元发展,造成了许多具有其他天赋和才能的学生受到了贬抑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被轻视,也让制式教育合法化,单一的课程、教法和标准化测验泛滥成灾。
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教授霍德华.加德纳(H.Gardner)在《智能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化理论,在这之后的不断研究中,他把最后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多元智能》中对八种智能作了如下简介:1.语言智能: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只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图象,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象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家、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乐、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里。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6.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近年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见的联系,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个別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这个学说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用IQ值测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偏狭观点。加德纳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不同程度地拥有8种或9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开启或关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加德纳认为:在这些智能领域中,都有其发展杰出的人才。换句话说,每个人可能会比较擅长其中的某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
二、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
近几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外流行甚广,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展开了关于这方面的教改探索实验。在我国,被有的专家称之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甚至被一些课程改革专家当成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不少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和实践过程中,也把多元智能当成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我国,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不断推演,多元智能理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由于传统智能理论影响下的旧课程面临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些新的理论就有可能给教育的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对话理论、建构主义、活动中心、多元智能纷纷引入教育领域,并已经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刚好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关于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它逐渐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之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这与上世纪末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步入21世纪后,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就成为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智能观方面,多元智能理论综合神经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科学观念,阐述了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这促使教师走出片面的,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误区,开始以多元的角度分析、理解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学校里没有笨学生,他们各具智力特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在发挥潜能方面,加德纳认为,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开始开发优势潜能,不仅在于要让优势潜能最大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以此激发对自我的肯定,形成不断进取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带动起人的终身发展机制。
在课程整合方面,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八种具有相对独立的智能,而这八种只能(或其中某几种智能)往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以某种综合的方式在某个人的行为,生活中体现。即人的智能经常以整合的形式实现其价值。而不同水平智能,不同形式的组合,将构成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教育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宽运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与能力空间,拓宽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渠道。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央教学所调查:家庭亲自教育对孩子智力水平,个性品质影响最大。因此,教育要有效地整合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资源,和谐地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实现从目标、内容、形式、资源到实施时空上的全方位教育整合。
在学生观方面,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它为如何对待学生及寻求更适合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于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因而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三、多元智能与语文新课改
众所周知,语文课改是在一个双重背景下进行的:一是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全国上下讨伐语文的潮流。教育圈内外各界人士对语文的现状很不满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语文的前途充满了忧虑。二是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已经走到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学科教学领域。于是,全面的语文课改开始了。国家、省、市级实验区越来越多,新的课程标准编定,新的教材纷纷出版,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实践。多元智能等许多理论的核心理念被灌注到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中,进一步被丰富和深化,为新课程和新语文带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
首先,多元智能把语言智能列为了个体最重要的智能内容之一。加德纳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语言至少有四种功用,即说服、记忆、解释和反省。它可以利用语言去说服别的个体,而使之从事某项行为的能力。语言的记忆功用是指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去帮助一个人记忆信息的能力。语言还有解释功用:许多教学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历史上曾有主要靠口头教导的方式,主要靠使用诗文、收集谚语或通过教学活动,而现在,语言还在促进科学上新的发展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方面提供了十分关键的隐喻。最后,语言的反省功用表现在它有解释其自己活动的潜力,从事玄妙语言学分析能力。①加德纳把文学,尤其是诗歌看作是语言智能的典范。在他看来,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是语言智能的卓越体现者。诗人对音韵、对文字声音及其相互作用具有的那种敏锐的感受性及其熟练的表达技巧,就是语言智能的高度反映。
其次,个性化语文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加德纳提出了一个多元课程项目的实施实验,在幼儿早期进行多彩光谱式学习,小学实行重点实验学校,初中实施实用智能,在高中进行艺术推进。实施该实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专题作业,一是学徒制。②这一实验带来的启示是,语文新课改应该、也能够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个性更加突出了。从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选修课更是给施教者提供了很大的个性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课程标准》表述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于是,一批校本教材纷纷问世,一批独具特色的教改实验取得成效。美国曾有有多元模式课程、智能本位课程、发展本位课程、艺术本位课程等个性化课程实验模式。在我国语文界,不少有志之士也在探索语文个性化课程,如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等。
其三,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逐渐成型。由于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语文学习方面,对语言智能的层级进行再划分,有针对地对其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实行专门训练,就出现了语文学习中的分层教学模式。比如,按照语言学习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听话智能、说话智能、阅读智能和写作智能;按照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递进特点,把语言智能划分为若干层级:识记、理解、表达、运用等。对于写作智能较强的学生进行专题作业式的学习来凸现长势智能,如兴趣特长班;而对于写作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就要进行另一个小组的专题作业学习,以弥补其短势,如写作提高班。多元智能提出了一种叫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大学教师带研究生的方法。其实,这种针对不同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完全一致。
最后,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模式取代传统的评价模式。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是标准化考试。语文也不例外。在现代考试制度的推波助澜下,评价机制越来越依赖一张单一的试卷,高考更是如此。语言智能的优劣高下最后被一个成绩分数所确定。实际上,许多具有语言潜能的学生语文考试的成绩并不高,反之,那些精通考试门径的考生得到较高分数,语言智能却并不高。这引起了许多人对传统评价体系科学性方面的怀疑。而现代考试制度将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作为智能的评价核心而漠视其他智能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才战略需要。所以,建立新的评价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以个人为本的评价模式。其中包括标准参照评价、基准、自比和真实性评价。他主张要把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象、图片、涂鸦或图表、个别谈话记录、月历表现记录等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在语言智能评估中,多元智能理论给出的主要评估形式是学习总结---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对概念描述、思想表达、观点探讨、信息整理与解释等方面,对照既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其他评估方式有讲故事、讨论与辩论、写日记和学习档案等。③在国内,一种主张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观点影响渐大。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人尝试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时间段内的学习档案,采用档案袋模式将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汇总,然后通过整体分析,描绘出一个语言智能的发展曲线。四川成都四中率先在中学引入大学学分制,语文学科有基础学分、发展学分,诸如听说读写能力都有详细的学分反映。这些关于评价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无疑给改进旧的评价模式,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语文新课程改革之路
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不少。成就主要表现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迅速提高;学生课外学语文的意识增强;课内外结合成为教师自觉行为;教师正在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问题则有:讲得太少,不精,学生收获在减少;语文基础受到削弱;两极分化;延伸拓展生硬;目标不明确;评价改革跟不上,成为制约改革的瓶颈。④那么,如何确保这次课改取得成功,从而开创中国语文教育的崭新局面呢?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理念。这是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在内的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给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摆脱以往教师是上帝的做法。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建立新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教育改革全局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教育评价模式的落后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师评价方面,管理者也应该以多元智能的理念为指导,注重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点(如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坚持采用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模式。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更应该淡化考试成绩,主要是关注学生在发展优势智能和弥补弱势智能方面的状态,以成长和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人。近年来,有不少人在探索教育评价的好路子,但,一个完备而公正的评价体系还没有诞生,语文教改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优化课堂结构仍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有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我们的优化的课堂结构。教学的效率有规律地依存于选择各种教授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方法的最优结合方案。⑤语文新课程改革要走向纵深,必须摆脱流于形式、花里胡哨的不良倾向。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练内功,练课堂驾驭的内功。当我们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了最优,达到了最好效果,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许多内容,比如课堂的引入与转换、课堂的机智与情感、课堂的阅读与训练,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努力改进,学生就会被我们课堂的趣味所吸引。
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起步,许多学理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和探究。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和角度,只要大家以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宽容的精神投身于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中,相信语文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注释:
①[美] H加登纳《智能的结构》,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②钟启泉等主编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第249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③[美] linda campbell等著 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第455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④温立三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
⑤[苏] 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第4页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