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理论视解来观照现代语文教育。论文三个维度对语文学习特点作了深入考察,以此为基点从三个向度展开了对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的理念探讨,进而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发展为主线,人格为目标的现代语文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操作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意见与建议。
语文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直到今天仍余音绕梁,时有回声。这场大讨论对检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比较而言,在持续至今的大讨论中,过多的是急切责难和要领之辨,缺少的是理性而务实的建设性意见。找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种离开语言教育现实的空洞指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我们应当提倡实事求是地找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语文教学先‘立’后‘破’,不能先‘破’后‘立’,更不能只‘破’不‘立。从这一原则和愿望出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逐步铺开之际,我们有必要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的教育理念来深层透视并积极构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
语文学习的特点,是我们进行语言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所谓语文学习的特点,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方法、途径和语文对学习者的影响与效果。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一)语文学习的广度──全息兼容的广延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语文学习资源看,不光语文课本、工具书是学习资源,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以及家庭、校园、社区都可成为重要的语文学习场所;从语文学习内容看,传统文化、异域文化、风俗民情、家事国事、日常生活等都可成为学习内容。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者说,各种社会性活动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可以通过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等课外活动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参观、调查、访谈、考察、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学习语文,还可以与师友、同学、伙伴交谈交流中学语文由此可知,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语文素质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课堂所的语文教育的程度,还与他的家庭背景、社区文化水平、校园文化生活呈正,也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紧密相联。因为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性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与经历也就是有意无意的历练。为什么那些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把功劳归于课外,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但这决不是说学校语文教育无所事事,无足轻重,这正说明了语文教育必须注重母语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母语学习的课外资源。正因为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在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言学习的长度──伴随人生的终身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既非从跨进学校才开始,亦非因跨出学校而结束。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到黄昏诵晚、人生诀别,语文的学和用与人生的生命相始终,贯穿人生全过程。无论是进校之前还是毕业之后,语文学习一该也没有停止过。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前行的,而是伴随着生命成长波澜起伏呈现出阶段性、高峰期和持续性,即伴随人在发育、成长中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变化的心理结构和相应的语文水平又是语文再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eanne Chill以阅读学、发展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为依据,提出了阅读的六个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呈梯度性发展,其关键时期是九岁左右至十二岁左右。基于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采用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学习阶段性关注、研究不够,有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按问题作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真正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中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师只是少数,多数教师的衔接意识不强。了解并掌握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才可为语文学科教育找到契机和入口;了解并掌握学生发展的持续性特点,才会懂得什么是基础性的教育,并由此导示学生的发展方向。
(三)语文学习的深度──化育人格的修身性
卡西尔认为,语言处于人类精神活动的焦点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实体。通过语言可以走向人类心灵所有的领域。纵深考察语文学习对学习主体的作用,可以分为四个境域:一是初步感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满足日常生活、交际、交流的基本需要,随着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这种交际,交流的层面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凭借语言文字进入人类文明殿堂,认知、摄取人类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成果,从而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获得超越自然力的人力──知识力;三是在人类文明的异常里,在语言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对话中,反省、审视以至把握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四是在语言文化中潜泳吐纳,让人性充盈圆融,精神审美超脱,灵魂自由徜徉。此时的语言学用已成为精神享受的一种状态,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前二者可称之为使用语文,后二者可称之为享用语文,在语文的学用中实现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的大境界。《全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依据语文学习三个维度的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价值追求
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为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提供了广阔视界,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价值追求及其整合提供了多维坐标。
考察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不难发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及社会性活动紧密相联,与人生成长形影相依,与人格心灵水乳交融。相应地,语文教育也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语文教育应有它的广度──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传统有益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技术手段结合,切实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教育还应有它的长度──溶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关注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语文能力展和人生成长打好基础、确立坐标、蓄足后劲;语文教育更应有它的深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注重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语文教育应努力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功能互补,协同共效。建立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语文教育价值追求,应是充溢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大语文教育。这种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大语文教育的具体内涵是:
(一)语文教育是生存教育,即语文教育要对学生生存负责,因为语文是学会生存的最基本工具
语文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社会性的一切活动中;同时,语文的学习又是为了并运用于生活、工作,精神性格等各个方面。语文教育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幸福,同时应该而且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完满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真正理性、德性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理应是以能力为核心、发展为主线、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的整体协调性建构。或者说,现代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能力、学力、人格诸方面得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三、实现三维语文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几个策略性问题
从能力核心、发展主线、人格目标三个维度来构建语文教育,亦可简称为三维语文教育。三维语文教育所着力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现代大语文教育理念,努力为素质教育精神在语文学科课程中寻找入口处和生长点,使现代大语文教育理念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模式而得以落实。三个维度的语文教育及其整合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还很多,这里仅举隅阐述几个策略性的问题。
(一)三个维度的语文教育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语文课程资源特点,相机实施,重点加强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有的热衷于语文课程中的诗情哲趣,有的热衷于语文课程中的生活蕴涵;有的喜欢在优美的语言中沉浸遐思,有的喜欢在绝妙的文思中琢磨玩味;有的更需要语言和文化的积累,有的更需要语文能力的提高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适合并引导学生发展的语文教育。为什么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堂让过了,学生就觉得无趣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并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千差万别、姹紫嫣红的兴趣与需要。课文虽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要兼容并包,面面俱到,应视其课文特点有所偏重,重点突破。如果课文美在于形式,教学重点就放在形式上有何不可?如果课文症状在于思想,那就上成人生体验、人生教育课又有何妨?课文不宜肢解,教学应有侧重。可以从思想内容切入伸向表达形式,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言语操作技能;也可以从表达形式入手深入其作品内涵,直至作家的感情世界,以求得情感的涤荡和人格的提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也就是说,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成为演练言语表达技能的阶梯和凭借,悉察语言表达技巧也可成为‘参悟’意蕴的‘法门’。
(二)开发与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革命
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学校教育对个人影响的权威性、深该性有所减弱,语文教育尤为明显。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课外乃至校外有其丰富多彩而便捷的学习资源。这对现代语文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供了绝好的契机。若能适应社会发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语文教育更能换发勃勃生机,展现出广阔无垠的学习时空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现代社会的语文教育,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现代语文教育必须汹涌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不仅是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展,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跨学科中学语文,在文化交流中学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中学语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必然要求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陈旧的学习方式彻底退场,代之以独立探究、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等学习方式亮相前台。在新在学习呈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发展将不再是豆芽菜式的知识增长,而是人文修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也便于成为养成兴趣习惯、培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崭新天地,甚至成为学生创造文化、伸展潜能的舞台。
(三)发挥学校语文教育统整、主导功能
语文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并非语文课堂甚至校内语文教育所能独自完成,那么,学校的语文基础教育又怎样才能担起责任、不辱使命呢?这就要求语文教育机制与模式的转变和革新。必须建立以学校语文学习为基点(中心)的家庭、学校、社区协作连动的语文学习网,既能发挥各自的语文教育功能,又能让各方在贩教育功能互补整合;既使各种途径的语文教育立体交叉,又能在学校语文教育的统整中导正方向。语文教育不能只盯视着课堂,尽管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极其重要,无可替代。建立起家校合作、社校合作以及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社合作教育互联网,不是学校教育功能的退隐,而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完善与提升,它通过学校、教师的引导、制导,实现语文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系统优化,实现学生素质多维、整体、综合的发展。尽管课外校外也能发挥语文教育之功,但绝不可与学校语文教育等量齐观,或相互代替;在这个语文教育的互联网中,学校教育和管理起着主导、疏导作用。不能把学校特别是语文课程所担负的语文教育重任推责于人,学校语文教育理应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主导作用,奠基作用、枢纽作用、整合作用。这不是给语文教育外加的重任,而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现代大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包括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