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常会有学生突如其来提出一个你始料未及的问题,怎么办,有的与课文讨论的内容无多大关系,可暂时搁置在一边,或课后个别交谈。有的则不然,提出来直逼教师,非弄出个水落石出不可。
学现代作家鲁彦的《听潮》。这是一篇以景抒情的优美散文。作者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画面,突出海潮的凶猛是伟大的乐章。文章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着力在听字上。既然是听觉形象鲜明,当然是难得的朗读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绘声绘色,能领略到大海的美。
生l(朗读):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师:她读得细声细气,把形容海的哪个词的味道读出来了?
生2:沉吟,诗人一般的沉吟。
师:沉吟是声音的形象,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让读者体味,感受。谁能说说转化为哪些视觉形象?从这些形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月光,晨雾,情人,微风.琴弦,落花,水
生4:风看不见。晨雾还有色彩。
生5:描绘得非常轻柔,而且芳醇,还有香味.美极了!海熟睡的形态是很美的,是那么温和、那么平静,
师:看来你也陶醉其中了。海从酣梦中醒来可就是另一番风景。
生6:我有一个问题:文中写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铙钹,书上注释说是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小的叫铙,大的叫钹;《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大型的钹,请问老师,我相信书,还是相信词典?
生7:我查过《新华词典》,说得也不一样。
生8、生9等附和,说字典查过不一样。
师: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即使书上有注释,也去华夏集弄个究竟。我只知铙钹都是打击乐器,尺寸有大小.没研究过怎样诠释是正确的。课后每位同学都去查华夏集,比较一下正误。
(第二天上课,学生纷纷讲述查阅情况,有的还得意地说查了《康熙字典》。)
师:查《辞海》艺术分册音乐乐器部分的铙钹就十分清晰。铙有两种形态,一是有柄的古代乐器,是青铜制品,文中说的铙是与钹形近的打击乐器,圆形,中部隆起,两片一副.相击发声
生6:这个我已知道。(并出示纸上画的铙钹图形)我要弄清楚的是书上说得对不对,老师没有回答。你要记住作者说海潮来时是伟大的乐章,交响乐啊,鼓点一个也不能少,乐器都弄不清楚,奏什么乐啊!
众: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