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reflectivepractice或reflection),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
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其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并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J.P.Killion&G.R.Todnem(1993)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1)对于活动的反思;(2)活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个体在做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3)为活动反思(reflectionforaction),这种反思是上述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这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评论家。
反思并不是新思想,早在1933年杜威就曾提到过。但只是在Schon(1983,1987)之后,这一概念才被广泛运用到职业培训中。这与当时的现实背景有关。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培训中所流行的基本是技术原理模式(TechnicalRationality),对教学持过于技术化和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认为只要向教师传输一定的教学知识策略,就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于是,一些专家、教师培训者等渐渐开始意识到,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因具体情况而异,并且其中包含着许多两难选择,不像人们以前所理解的那样简单。所以,培训不仅要由外部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解释来增进其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反思的研究也有其理论背景,它与以下两种理论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ExprientialLearningTheory)和情境性认知(SituatedCognition)。经验性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的问题感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同时考虑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的、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应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应在合作中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的情境中发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教师反思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