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核心的首席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课的精彩与否是由于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
一、对文本支离破碎的解读。
抓住一个部分在解读,以偏盖全。
二、浮光掠影的解读(蜻蜓点水的解读)
一层是字面义,一层字中义,一层是字外义。思维缺乏针对性。广度有了,没深度。
三、脱离文本的解读。
为了整合资源,大量的资源引入课堂,阅读课不是阅读课,像不大拼盘。
四、对文本的曲解和误读。
自已对文本的曲解与误读,强加于文本和学生。
如何解读文本。
一、文本上来说,诗词教学抓诗眼。
教《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一词时,一般人都抓了绿字,而我抓了还字。想回家。解读文本要通过字词来表现。一、只,靠家近,应该还。第三句再解决又,诗人离家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离家久,更该还,第四句思家切,不得还。抓住诗眼,就抓住了核心。
《观书有感》的诗眼是清。《清平乐 村居》的诗眼醉,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几个方面:陶醉于夫妻间的恩爱、白头偕老;醉的是子女满堂,传统的是多子多福;醉在大儿子是健壮的劳动力,两个儿子都很勤劳;醉在小儿的天真活泼,老来得子,怎么不喜出望外呢?他们只有四五十岁。
二、小说的解读,抓人物来解读。
小说中几个环节,对人物的解读是核心。从故事的情节上说,《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是文章的突显出来的呢?对林冲的描写先抑后扬,林冲一让再让,很窝囊,突然一棒挑翻在地。而洪教头是先扬后抑。他是怎么走的?灰着脸、红着脸、一瘸一拐地走了。对人物解读,这是一个( )的林冲?谦虚的、忍让的、智慧的。有武德,武林高手、点到为止。洪教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散文的解读,研读散文的一种情路。
一般说是思路,但要把握它的情感思路。《黄河的主人》进行研读时,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惊,远景是黄河,中景是羊皮筏子,(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第三个层次,近景,是乘客,谈笑风生、从容。特写镜头,打在艄公上,对艄公的情感是敬仰与赞叹。写黄河反衬艄公的不易、写羊皮筏子是表现艄公的不易、写乘客是反映艄公的技术。学生解读得深刻,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第一课时中,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怎么读,如何让学生读进去。没有理解的读就叫死读。学而不思而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借用过来: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朱熹讲的多读精思。
童话关注幻想,《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会想到烤鹅、圣诞树、奶奶,说明她没有温饱,没有快乐,没有亲情。
寓言则要研究其寓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要铲除心灵的杂草,要用美德占据灵魂。哲学家为什么不来?故意不来,还是死了,让学生自已领悟。学生会交流自已的种地情况,人仅有学识是不够的,学识是‘人’的一撇,一捺是人的品德。。只有两首兼有,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我的头脑中充满美德,让杂念无处可以生长。学生做减少,而老师做加法。把握文本,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跟作者交流。入境始于亲。叶圣陶的精华语语悟其声。字字领悟,句句推敲。
关于深入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抓住文章的题目作文章。
原是《筏子》,加了第八段,由状物变成写人,有些拔高,我前面渲染黄河、渲染筏子、渲染乘客,最后众星捧月,画龙点睛,突出艄公的形象。
《只拣儿童多处行》,行是行踪,什么地方儿童多,不拣游人多处行。把题目研究好,教材就把握了相当一部分。
《林冲棒打洪教头》,应该是洪教头棒打林冲。
二、必须多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写黄河水,为什么要写乘客,为什么艄公的话就这么几句?把这几个为什么解决了就行了。为什么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而乘客不是。
三、反复品味语言。
醉文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是通过《地球,我的母亲》来表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黄河的主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一开始就是最强音,令人,令所有的人胆战心惊。
教师老师更要的是教师的功力、文化底蕴、语文素养、人文情怀。只有一辈子去努力,才能在某堂课上精彩。
四、设计好自已的教案。
预设与生成,没有深入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不打无准备之战。战略上渺视,战术上重视。心理上不要紧张,同时备详案。但学生可能但冒出来,心中大体有数,一旦有自己没有预设到的,不能乱生成,要围绕语文课来生成。
《鹬蚌相争》,在讨论闭着嘴巴怎么上课。这是语文课吗?这本身就是寓言。成尚荣先生认为语文味还要浓一些。有了遗憾就有追求、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