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正如对政治民主有许多误解一样,对教育民主同样存在着种种误解。其实,如果说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对他人尊重。教学民主作为教育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具体到语文教学,我认为,其实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的许多基本理念,在我看来背后还是民主精神。比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
张 伟:有人喜欢把教学民主谈得玄而又玄,而实际上教学民主并不神秘,一切充满人性而且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就是民主的教学;对一线老师来讲,它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而且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教学民主必须以课堂为土壤。
李镇西:嗯,教学民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土壤,说得很好!现在的确有教师把教学民主仅仅当成理论问题,当成写在论文里的口号。可以说,如果没有课堂上的民主,所谓教学民主就成了一句空话――难道教学民主只是在课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吗?
张 伟:我确实有这个忧虑。事实上,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进程直接取决于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广大教师的民主意识与民主行为的高度统一状态,二是学生民主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水平能力与实践行为的发展状况;而这两者都必须与课堂教学为土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耕耘,精心打理,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避免空喊口号,搞形式,走过场的务虚倾向,才能把民主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李镇西:语文教育的民主精神应该也可以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乃至细节上。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问题,结果只能是夸夸其谈,虚晃一枪,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效果。其实,语文教学的内容就决定了其民主教学的可能――用句现在非常时髦的话,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天然的民主张力。因为第一,语文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无法灌输,只能学生自己养成――所谓学习的主体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无论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涉及的都是精神世界,而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表达和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同样不言而喻。
张 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最需要提倡和推行民主的。另外,从母语这一特点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母语根基,都不是白纸一张,民主参与母语学习的过程具有自己的语言基础,并不是空穴来风;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正如你刚才所说,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很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没有民主参与,则难有真正的自我体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具有多义的特点,简单的或相同的文字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内涵,而对意象和内涵的把握情况往往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有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无法用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它需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民主程度,让每个学生真正走向实质性参与,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李镇西:不对,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语文教学无法用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强调语文教学民主,正是因为已经存在 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语文的多义性,既有可能导向多元,也可能导向专制――正因为多义,教师有可能任意否定学生的那一义而把自己的理解的一义奉为绝对真理,用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取代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而这在理科教学中就不太可能。比如,在理科教学中,师生都必须服从公认的定律定义;可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强行规定为《项链》的主题。
张 伟:嗯,你说得有道理。看来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不过,现在真正以自己观点去否定学生理解的教师并不多,更多的是以教材教参的认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教学专制。
李镇西:从根本上说,这也很难怪教师,因为教师的头上都悬着一把高考的达摩克利斯剑啊!
张 伟:是的,现在不少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不敢放开手脚,其最大原因就是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不去。其实,这也是对语文教学民主的误解。事实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如果语文能力和语文根基真的很好,不是小聪明式的片面发展的能力,就应经得起各种形式的考验,可是,我们有些人借口考试,在教学上大包大揽,学生没有民主参与的意识、机会、能力与行为,语文知识和教师给出的阅读、写作与知识运用的方法始终都是外在的,可以死记硬背记住它,却难以在变换莫测的语言材料与生活情景中加以灵活地运用。
李镇西:如果说过去的高考的确妨碍了教学民主,那么,近几年高考试题改革,正朝着有利于民主教学的趋势发展。死记硬背的所形成的所谓的语文素养,将难以应付这种考试,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因此,即使是为了应试,也应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水平。
张 伟:不过,就操作层面上讲,课堂教学民主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普遍参与上,而这种普遍参与应该有标价标准才对。我想,评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民主参与程度是否至少应该从这几方面来评价――一是师生的和谐融洽与彼此尊重的情况;二是课堂流程的开放度与灵活度;三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如精神状态、主动参与程度、发表意见的频率、自信心、对待其他意见的态度、自我调整与完善的能力等;四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五是学生参与活动后的实质性收获;六是学生参与活动后的后劲与热情等。
李镇西:好家伙!你一口气就说了六点,看来你对此已经有研究了。不过,我倒觉得,现在当务之急还不是制定什么评价标准,而是克服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让语文课堂先民主起来!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更多的还是着眼于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张 伟:是的。现在好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心把握不准。教学设计应重点放在目标定位、动力激发、学生活动、问题设计、引导办法、材料的选用和处理等多个方面,教案呈现的主要内容应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基本环节、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每一个活动的基本意义和要达成的基本目的,而不应以知识性内容为主,有些教案偏重于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句分析、主题解说、写作特点介绍、基础知识等,头脑中只有文章的条分缕析、知识点的解剖训练和考点的解说,这种知识性教案忽略了学生民主参与的问题,把教学设计弄死了,如果不改革重视死知识,轻视学生民主参与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只能是一句空话。
李镇西:并不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活动,但相当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存在重形式搞花架子的倾向,为活动而活动――表面上热闹,而实际上缺乏学生实质性参与的深度。这种活动只能浪费精力和时间,是无民主可言的。
张 伟:现在的确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技巧和方法,只强调活动的形式和结果,看轻了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交锋、尝试、情感和领悟,在参与活动的意识、方法、自我提高的技巧等方面引导不够,导致活动质量不高,活动的民主程度低。
李镇西:所以,我一直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核心是精神介入而不只表现的肢体介入――发言呀、讨论呀、表演呀等等。极端地说,有时学生的沉默也是一种参与――在沉默的外表下,思想在主动燃烧,心灵在自由飞扬。
张 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等,也是一种非民主现象。大班级教学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变、喜欢表达、语言基础好的学生身上,即使组织全班性的活动,表面上给了每一个同学以均等的参与机会,但事实上,基础不好、思考能力较若、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少动脑或不动脑,少说或不说,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被少数几个人霸占,出现了话语霸权现象,这样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关注不够。学生缺乏自信心,没有自主参与的勇气与热情,抓不住自我参与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因此,民主意识强的学生往往是自信心很强的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语文课堂必然是无民主可言的课堂,然而,我们对语文本身关注较多,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方面却着力不够,未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铺垫足够心理基础。
李镇西:谈课堂教学民主就离不开谈师生平等。现在在许多课堂上,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未能真正动摇,师生平等、读者作者平等还未真正实现。
张 伟:说到平等,这又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我想可能现在没有人不认为教学民主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上――是平等的,还是非平等的?但怎样才是真正的平等呢?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因此,师生平等应该是心灵的平等,而不是形式上的某种姿态。
李镇西:是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并非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任何一方都应该积极地、时刻地保持批判性的敏感与态度对待对方所说的话。这就是我理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灵的平等。
张 伟: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说,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是平等精神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在拉丁语里面,课程是跑道的意思,因此课程这个概念有学习进程的意思。按后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不知道的过程。
李镇西:也就是说,真正的课程,本身就蕴含有学生平等参与的因素。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教师把自己当成与学生一道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然而,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度不够,总是对学生的理解不放心,对学生的思想不信任,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引导,以结论或权威人物的看法否定其他人的分析――如此缺乏平等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课堂民主参与是很难实现的。
张 伟:对于语文课堂民主教学,我们已经说了不少不应该怎样,是不是还得说点应该怎样呀?
李镇西:那当然。从批判走向建设嘛!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民主,我以为首先要是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优生与优生、学困生与学困生、优生与学困生、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读者与作者、教材与生活等多种关系。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参与,必须理顺和处理好这些关系,让每个师生以民主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分辨其闪光点与需要发展的空间。
张 伟:而且这些关系的处理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中。首先是变知识性教学设计为发展性教学设计;其次是在活动的设计、开展、评价等方面尽量做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互动发展、灵活调整。
李镇西:能否说具体些?
张 伟:主体多元是指师生和其他力量围绕某一目标共同设计活动,初步确立活动的主要环节、内容与开展活动的学习方法,增加活动设计的民主参与程度,为提高活动过程的民主参与程度奠定基础。形式多样是指学生参与活动与评价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讨论只是民主参与活动的方式之一,网上聊天、互阅读书笔记、笔头交流等都是民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活动成效的评价方面,学生的自我感受、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等主体是多元的,分数、等级、鼓励语、五角星等评价形式是多样的。互动发展是指所有学生都在民主参与中相互启发,彼此吸取对方或他人的合理成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收获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而不是看热闹,走过场。灵活调整是指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不拘泥于活动设计的固有环节,不是严格照着已有的流程施教,而是根据灵动多变的现实课堂加以灵活调整,使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才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民主。
李镇西:课堂民主教学并不是不要考试评价,而是考试评价也应该民主――考试题要尽可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要充分考虑学生多样化的思考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答案的合理性,否则,试卷拟出的答案只是将教师的思考结果强加在学生身上,毫无民主可言,如果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处理不当,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张 伟: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民主固然是一种手段――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乃至创造力的激活,但它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从根本上说,民主更是一种教学目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