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菊花的历史

菊花的历史

菊花的历史菊花生在文明古老的华夏,据文献记载已历三千余年。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菊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在西周时代,《礼记》一书记述:鸿雁来,鞠(菊)有黄华。即以菊花的生态现象,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其后,《礼记》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是以菊花在最后一个月齐放来指示月令。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秉性高洁,不同凡响,是菊花和民族文化结缘之始。 菊花至秦汉时代,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据古书所云,秦代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汉代《神农本草经》则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

晋唐时代,菊花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而半观赏。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证明菊花在晋代已经栽培。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更多方面的为人们生活所用。菊花进入唐代,种植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之句。白居易诗:满秋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和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治治黄。说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此后,相继出现了不少菊谱、菊志、菊名篇等艺菊专著,至今仍有六、七部宋代菊谱存世。其中公元 1242年史铸的《百菊集》汇辑了各家专谱加上他自撰的新谱和许多书上所载的有关菊花故事。书中有绿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说明绿菊、墨菊已育出问世。

至明代菊花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也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很多学术价值高的专著问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他论述药用品种菊花的秉性认定:菊备受气,他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中和。现代中医用于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疗高血压,均有明显疗效。

清代菊花以北京为中心,从宫廷府第至城乡民间,养菊、赏菊在京城蔚然成风。由于宫廷提倡,各地纷纷向宫廷奉献名菊,现存的清代艺菊专著,也不下20部。近代菊花发展盛空前,特别是菊花栽培的理论和技艺术方面,已把数千年来的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植物学生长发育的理论,发展成一套现代栽培的理论和技术的完整体系。近年来大力选育新品种,目前已有三千多个品种,珍品倍出,艺菊造型花样亦不断翻新。每岁金秋全国各地举办大规模菊花展览,赏菊、艺菊、吟菊、饮菊、吃菊点等观众人数不计其数。

菊花约十二世纪传入日本,深得日本皇家和民间赞赏。十七世纪后传入欧洲,后经英国,传入美洲。由于中外园艺工作者的辛勤选育,菊花已发展成世界上品种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名花。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