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内讲学时,曾经有同学问:老师,你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助你找职业,更不能帮助你挣钱发财。那么,为什么还要学它?
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上一节课我说过,诗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它由作者传达给读者,而且可以不断生长,生生不已地流传下去。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辛弃疾有两句词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前文我们提到过陆机的《文赋》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倘若一个人能够把松树和竹子都当作知心朋友,听到山鸟的叫声和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受到感动,那么他对人间发生的事情怎么会无动于衷?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作为一个人,最关心的当然还是人世间的事情。所以杜甫才说: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黎元,就是老百姓的意思。在唐代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将要爆发的时候,朝廷已腐败之极,老百姓也困苦之极,杜甫看到老百姓的苦难流离,预感到大乱将起,心里就不由得一阵阵发热,恨自己没有办法解除老百姓的痛苦。这就是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博大而善感的心灵。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大自然中的春风春鸟、秋月秋蝉等物象对诗人的感发,但那并不是感发生命的惟一来源。因为人生所接触的毕竟不仅仅是草木鸟兽;人所接触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引起诗人感发的,除了自然界鸟兽草木的物象之外,还有更大的一类就是人事界的事象。关于人事界的事象,钟嵘《诗品序》中也举了很多例证,他说: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显然,钟嵘在这里所举的事象的例证,要比前一段所举的物象的例证多得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并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伤春悲秋就是诗人了。一个诗人不但对自然界的草木鸟兽有一份关怀,对人类社会中的悲欢离合也要有一份关怀,而且是更大的一份关怀才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钟嵘所举的这些人事界的例证,是有一个层次在里边的。现在我们就结合诗例来作分析。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第一个层次,说的是人事界的聚会和离别。在人世间,聚会永远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也是诗人的好题目。举杜甫的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例,我们只看其中的一部分: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近代诗人闻一多对李白与杜甫的相会作过一个比喻,他说那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走到一起了,我们应该敲三通锣打三通鼓来庆祝这两位大诗人的聚会。杜甫在这首诗里就记载了他与李白这次美好的遇合。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因此不用参加进士考试就直接被玄宗请入朝廷去做翰林。然而皇帝并不是真正看重他的才干,只不过是请他写些新诗拿给杨贵妃去歌唱而已。李白不乐意干,就向皇帝辞职,结果皇帝批准,赐金放还。这就是乞归优诏许。短短的五个字,就包含了这位天才诗人得意与失意、荣宠与挫折的整体过程,这真是一种了不起的概括能力。杜甫是在李白离开朝廷之后与他相会的,所以接下来遇我夙心亲五个字,就记载了当时诗人自己的感受。《红楼梦》里宝玉见到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人生能够遇到一个知己,怎么能不欢喜?杜甫说,那时候我和你刚刚相识,就觉得彼此之间那么亲近,好像前世有什么夙缘一样。有的人不喜欢李白的奇思狂想和高谈阔论,而杜甫却喜欢;有的人以为嗜酒是不好的,可是杜甫却从李白的嗜酒中看到他的天真。两个人一起喝醉了酒,夜晚有时就高歌狂舞在那美丽的梁园;有时春日就携手散步在泗水水滨。你看,假如你是一个诗人,遇到了这么好的朋友,经历了这样愉快的聚会,怎么能不用诗把你的快乐写出来?所以钟嵘才说:嘉会寄诗以亲。
至于离群托诗以怨,例子就更多了。王维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载了他作客异乡时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每到这一天都要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王维说,我现在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特别思念故乡亲人。我想,你们在故乡插茱萸登高的时候,也会因为少了我而倍加思念吧?除了这首,我们还可以看一首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变法。变法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先后被贬到永州、柳州。当时这些地方还都是蛮荒之地,柳宗元曾写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等悲痛欲绝的句子,后来就死在柳州。上面这首诗就是柳宗元在柳州时所写。他说,每当我站在海边思念家乡的时候,就觉得柳州海边那些尖尖的山峰像一把把剑,切割着我的肝肠,假如我的身体能化成一千个、一亿个,那么这一千个、一亿个我,都要永远站在海畔那些山峰上遥望我的故乡。所以你看,这就是离群托诗以怨。
以上所举的杜甫、王维和柳宗元的三首诗例,写的都是诗人自己的欢会与离别,以及诗人自己的快乐与悲伤。那么是否只有你自己的遭遇才能引起你写诗的感发呢?不尽如此。钟嵘《诗品序》认为,历史上古人的遭遇也同样能够引起你写诗的感发,这是他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他举了楚臣去境,汉妾辞宫两个例子为证。
所谓楚臣,指的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当时秦国十分强大,在楚国朝廷中有主张联秦和反对联秦的两派政治力量,屈原是反对联秦的,他主张与东方的齐国联合共同抗秦。可是后来联秦的那一派取得优势,屈原就被放逐出去。从此,楚国一天天走向灭亡。
屈原眼看着国家已经无药可救,而自己又没有办法挽回,悲愤抑郁,就写了历史上有名的长诗《离骚》。当然,《离骚》仍然属于作者个人遭遇引起的感发。不过,这篇《离骚》流传到千百年之后,却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动。比如汉代有个人叫贾谊,被贬官到当年楚国所在的湖南,想起屈原的遭遇,就写了一篇很长的《吊屈原赋》;唐代有个人叫刘长卿,经过长沙贾谊的故宅,想起了贾谊哀悼屈原的事情,又写了一首《长沙过贾谊宅》的诗,诗中说:万古惟留楚客悲。这楚客,指的也是屈原。其实还不光贾谊和刘长卿被屈原的事情所感动,大诗人杜甫也层为此而感动。他在《咏怀古迹》的一首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他说我虽然生在千百年之后,但我深深地理解当年宋玉为什么为草木的摇落而悲伤。宋玉,是屈原的弟子。屈原死后,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于是写了《九辩》以述其志。《九辩》的开头两句就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两句的意思和屈原《离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是一样的。贾谊、刘长卿、杜甫,都不是楚臣,而且都生在屈原去国的千百年之后,却不约而同地都为屈原的遭遇所感动。这说明,古人的遭遇虽然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但也同样能够引起你的感发。
所谓汉妾,指的是东汉元帝时被送到匈奴去和亲的王昭君,也称汉明妃。昭君曾被选送到宫中。但宫中美女太多了,皇帝看不过来,就让画师给这些女孩子画像,按图召幸。于是那些被选入宫的女孩子纷纷去贿赂画师,请他们把自己画得更美丽些,以求被皇帝选中。可是王昭君自恃美丽出众,不肯贿赂画师,画师就故意把她画丑,结果皇帝没有选上她。后来匈奴要求与汉朝和亲,美丽的王昭君就被嫁到匈奴,从此再也不能回到故土了。昭君的故事感动了历代很多诗人,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有一首就是咏昭君的: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是湖北秭归县人,那地方有许多高山绵延不断。所以,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写实,而且写得开阔博大,很有气魄。古人认为,高山大河是钟灵毓秀的所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够诞生王昭君这样美丽的女子。要知道,上天降生这么美的一个女子,本来是应该得到欣赏和爱护的,可是她得到了吗?没有,她的结局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紫台是指朝中的宫殿,犹言紫宫,这里指代皇宫。昭君悲哀地离开故国皇宫,走向外族那荒凉的沙漠,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传说塞外的草都是白色的,只有灶君冢的草是绿色的,所以叫作青冢。诗人说,我只是在画图中得识昭君美丽的容貌,她本人早已死去,谁也无缘得见了。现在月亮是如此明亮,说不定她的芳魂会从塞外归来,再看一看自己的故乡吧?据说昭君出塞是她自己主动请行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她就应该无怨。可是当年昭君出塞时怀抱着琵琶,琵琶的曲子是那样哀怨,她到底是有怨还是无怨呢?
其实还不止杜甫,中国文学中写昭君的题材数不胜数,作者们纷纷对这个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所受到的感动。直到不久前曹禺先生还写了《王昭君》的剧本,说昭君是一个有理想的女子,由于她的努力,使汉朝与匈奴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这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可见,昭君的身世也与屈原的身世一样,打动了千百年之后的作者和读者,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发联想。
除了诗人自身的悲欢离合和古人的悲欢离合可以引起诗的感发之外,《诗品序》所举的例证中还有第三个层次,那就是即使是与你并不相干的人,他们的遭遇同样能引起你内心的感发。什么样的遭遇呢?那就是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了。这是指那些战争中所产生的征人思妇的诗。唐代对外战争比较频繁,写征人思妇的诗很多,我们看一首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和匈奴打仗本来是汉朝的事,但唐朝诗人写诗总是喜欢把当代的事情假托为汉朝的事。像白居易《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开头却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首诗也是如此,它其实是写当时发生在北方的一场对外族的战争。其结果是唐军打败了,五千将士都暴骨沙场。无定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河,现在已经改为永定河。诗人说,可怜这些勇敢的年轻人都已变成了无定河边的白骨,而他们的妻子却不知道,还在家中苦苦地盼着丈夫回来,甚至做梦时也常常梦见他们。这首诗写得很好,但作者本人并不是征人思妇,他不是写自身的悲欢离合,也不是写历史人物的身世遭遇。他所写的,就是与他同时代的普通人的遭遇和痛苦。他被他们的遭遇和痛苦所感动,从而就写出了这首感发力量很强的好诗。
在举了这么多事象感发的例证之后,《诗品序》接着说: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这真是一个很妙的总结。中国现代的读书人有很多专业可以选择,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做工程师。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学而优则仕。但做官的人是很难掌握自己命运的,如果你遇到一个昏君,如果你还坚持你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很可能被贬谪、被放逐。所谓一去忘返,并不是真的忘返,而是你欲返却不能够返,没有希望返。像我刚才提到过的诗人柳宗元,不是就死在谪所了吗?因此,中国古人特别注重一个遇字。三国时代的刘备与诸葛亮,是一对君臣之间美好遇合的典型:刘备对诸葛亮是三顾茅庐,言听计从;诸葛亮对刘备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遇合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后代不少读书人都羡慕他们的遇合,写了很多诗来歌颂他们的遇合。
然而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更多的情况还是不遇,或者是尚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遭到贬谪放逐。这就是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那么,是否所有的遇就都是美好的呢?也不是,因为有的时候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倾国,出于汉武帝的乐师李延年所唱的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佳人歌》)在古代,君臣间的关系与夫妻男女间的关系有某些相似之处:女子靠美貌得到男子的宠爱,臣子也能靠逢迎拍马得到皇帝的宠信。而自古以来,有多少乱臣贼子就是通过谄媚蛊惑君王,转眼之间就可以使国家从兴盛走向衰亡。
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之所以很妙,还不仅仅在于它点出了读书人的遇与不遇。更重要的是,这遇与不遇所涉及的仕与隐的问题,又恰恰是中国读书人心中一个很要紧的情意结。近代学者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只有做官一条出路,仕与隐是他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它也就成了唐代诗人们写诗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讲具体作品的时候再作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