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变色龙》 教材解读三

《变色龙》 教材解读三

飞来飞去...

五年级

抓住特点 仔细观察

《变色龙》教学谈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各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其形状、颜色、大小、筋脉也不会一模一样,完全相同。可是,我们也发现在很多小学生的笔下,很多事物都是千篇一律,要写人物外貌几乎都是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眉毛,恨不得全国的孩子都只有一个面孔。之所以出现这种雷同和混淆,就在于我们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变色龙》的作者就很好的抓住了变色龙的特点。

文章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先发现变色龙,再端详变色龙,最后放走变色龙。其中端详变色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端详到了变色龙的什么呢?三个方面的特点:就是变色龙外貌怪,捕食怪,变色怪。似蛇非蛇的怪物这句话其实是对变色龙很准确的概括。实际上它包含了两个意思,第一就和我们上文所讲到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是一样的。看着像,但是却不是。这个词的形式也很有特点,似非在这里可以进行组词的拓展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词语的组词规律。比如,似睡非睡,似怒非怒等等,意思是看着像是什么,可是却不是什么。这也是汉语词汇的妙处。第二,概括了变色龙最大的特点就是怪。分别是外形怪捕食怪变色怪。

我们先看变色龙外形的怪。作者的观察与写作顺序是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尾。这个顺序很有代表性,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写其他小动物做好了观察方法以及写法上的铺垫。具体看这里依次写了变色龙的全身,头,嘴,眼,躯干,背,腹,尾几个部分。分别对应着的是这些地方的特点,如翠绿,凸起,凶相毕露等。一看就是个怪物。

其次抓住了变色龙捕食的怪。用一个设问,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以问促读。既承了上,又启了下。相同的设问,在下文衔接捕食和变色的特点时又出现了一次。作用更明显,激起读者兴趣,推进事件向前发展。那么捕食怎么怪的呢?第一是变色龙等的怪,等的时间超长,它不是一般的能等,它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这份定力可比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第二它的眼睛更怪,竟然可以一心二用,双眼同时观看不同的方向和目标,要是老师有了这样的一双眼睛,那么板书的时候再也不怕学生乘机调皮了,因为除了板书用一只眼睛外还可以用另一只眼睛监测教室里面学生的动静。这当然是一个笑话。老师这样的话倒是真成了妖怪了。不过,以上两点都是铺垫,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到了真正捕食的那一刻,原本反应迟钝的变色龙,就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种生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猎物一口吞下。而武器竟然是它那比自己的身体还要长的舌头。真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对比,原来迟钝现在迅雷不及掩耳,你看不怪吗?这简直奇怪到了极点。慢到了极致快也同样到了极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没有仔细地观察,我们是不可能准确地把握变色龙的这个稍纵即逝的怪特点的。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变色的怪了。在这一段,作者特意回避了对变色原理的直白讲述。他明白,就是把这些科学知识全部罗列出来,也不一定被学生接受,与其让其昏昏然(稀里糊涂),不如让其茫茫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一起去求索。因此,作者直接让事实说话。让大家亲眼目睹变色龙变色的过程,一会儿黄,一会儿又变成了绿,一会儿又变成另一种颜色。知道了变色龙变色的名副其实,也就知道了怪的名副其实了。至于到底是怎么变色的?对不起,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探究去体验。

综上所述,本文最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变色龙的特点进行描写,而这些特点的准确把握又间接的反映出作者观察得仔细。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做了铺垫。至于最后的放归原始森林,只是如实地记录了当时当地的作者的所作所为。是爱护动物的表现,也是为了保护大自然。不过,更像是作者由于对变色龙的了解产生了喜爱,很自然的把它放了回去。后人切不可望文生义,上纲上线,用高呼几句环保口号来结束全文。课文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如何才能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上为宜。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