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语文课代表拿着那一叠叠厚厚的作文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每一位老师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哎,又有得忙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老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越俎代庖。当看到那一篇篇未达到习作要求的初稿时,很多老师都是埋怨学生不听指导,不注重积累,不虚心向他人请教。埋怨过后立即拿起笔,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甚至整段地重写。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指导过一次了,学生还只写得这样,就算返还给他继续修改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不如干脆自己动笔。
2、学生不重视自己修改习作。我们五位语文老师在各班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你们的作文谁修改?绝大部分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修改。学生作文,老师改,似乎天经地义。特别是对习作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硬着头皮把布置的习作草草写完,就如释重负,万事大吉,把推敲修改的任务完全交给老师。
3、时间紧迫。两周的时间不仅需要批改完习作的初稿、正稿,又要指导部分学生进行重写,老师们都感觉压力非常大,常常加班加点,可是时间还不够用,所以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将习作交给学生自己反复修改。
如果是忙完后效果显著,那还欣慰,可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辛勤的付出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收效甚微。面对这一难题,我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第一招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具体做法如下:
1、讲明道理,让学生认为自己修改习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我常在学生耳朵边灌输这样的思想好文章是自己改出来的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并且讲一些著名诗人、作家自己修改古诗、文章的小故事,让他们从心底认同这一观点,懂得自己的作文甘苦自知,得失自明,自己修改才能合适地去掉多余的话,把必须说的话改得更加完整、确切、周密,让他人读来更容易明白,更乐意接受。
2、教会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老师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上,而不是拿上全部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修改文章。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修改前,我先做好示范,经常将修改的一些习作展示给学生,同时说出理由,还邀请学生评一评。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修改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缺陷的代表性段落打印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评论,大胆修改,其间我不断提出有关评改方法,以引起学生注意。对于习作中的个别现象,我或者进行面批,或者在旁边写上修改建议,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尽可能让学生明白原因或学会一个修改办法。
3、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自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在学生群中营造自主修改的氛围,我处处让自己多留了一个心眼。无论是课堂习作、周记,还是小练笔,只要发现有自己修改的痕迹,我及时进行口头或书面表扬。尤其是课堂习作,自己批改结束后,我就会评出本次作文的最佳习作奖、最佳修改奖等,请他们介绍经验,并颁发作文明星流动奖杯。每个学期举行2~3次优秀作文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作文竞赛,向报刊优秀作文。另外,在尝试过程中我还发现自我圈改法在我班挺受欢迎。所谓自我圈改法就是在每次修改时,让学生边读边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得比较好的词句。好词用小圆圈标出,而好句则用波浪线划出。再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自己打积累分。一个好词的运用加一分,一个好句的出现则加两分。由于积累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水中月也不是镜中花,而且是没有上限的,所以趣味性、挑战性也就更强了。
4、指导学生自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刚开始修改习作时,学生面露难色,我将要求定得非常低,只要他们找找错别字、错标点,学生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了,放手改起来。随着学生熟练程度的提高,我一步步追加要求,促使学生渐渐掌握一些常用方法。
让学生自己批改习作,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偶尔变换形式图个新鲜,它既能使老师从挖山不止中解放出来,从繁忙的迫于批改习作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又能提高学生多种能力,激发其写作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