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篇游记,作者通过对访问三味书屋时所见、所感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一、关于教材本身。
1、教过人教版的老师一定还记得,人教版的第七册有篇课文,就叫《三味书屋》,描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的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和这篇课文一样,同样配有三味书屋的插图。但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介绍三味书屋的地理方位是坐北朝南,与《早》这篇课文定位:坐东朝西,截然不同。那么,事实是怎样的,有兴趣的老师有机会可以到实地考察证实一下。
2、本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对访问一词的运用,学生可能有疑问。因为,我们在平时的交流中,对访问一词,用得较多的是这个意项: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比如访问先进工作者。其实呢,访问还可以用于对城市、纪念馆、名人故居的参观走访。如:这篇课文中提到的对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的访问,还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访问了这座英雄的城市。这样的句子都是可以说的。
二、关于教材的重组。与《早》这篇课文有联系的,除了人教版的这篇《三味书屋》外,还有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二条说: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语文大家们说:学生光读一本语文书是学不好语文的。我想,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也有义务对语文教材进行重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让孩子们的语文书富起来。因为教材不完全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止于教材。就拿《早》这篇课文来举例:
《早》重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早》、《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是学生升人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有自己生活的天地。一个是百草园,作者十一岁前,在这里玩耍,观赏园中景色,滋长了热爱自然的情趣;另一个是三味书屋,从十二岁到十七岁,作者在这个狭小、沉闷的书塾里,接受启蒙教育,感受到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学生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早》相比照阅读时,老师可以建议思考下列四个问题:
1.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而他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2.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又要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流露出不满情绪呢?
3.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偷偷玩和偷偷画画?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共同认识到:
1.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爱玩,这是儿童的天性,包括用功的学生在内,童年的鲁迅自然不例外。
2.刻苦读书,是少年鲁迅的主流,既出于他的求知渴望,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他对三味书屋的不满则是出于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本质的认识。
3,少年鲁迅是用功的学生,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枯燥、气氛沉闷、学习内容脱离实际,严重限制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因此,偷偷玩,偷偷画画,正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和爱好的强烈愿望。他回顾这段生活,是对这段生活的珍爱。
对比阅读,可以一箭三雕:使讲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结合,消除学生由于认识片面而容易产生的误解,深化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同时,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
《朝花夕拾》中描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但是,文章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写的,因而,学生一定会感到真切、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