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悟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二、亮点探究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写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么?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三、选题设计
1.对于本文的写作时间,有人说是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对于序与辞是否一时之作,也有不同见解。请你推敲一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冠冕,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5)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