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