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外活动功能再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教育改革,而课程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各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看,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是当今国际范围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1995年法国有关基础教育的改革报告指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优先举办课外活动,摒弃那种连续几日课时的安排。这份报告还呼吁,地方政府和国家要共同负担课外活动费用,为平等对待儿童提供保障。(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此后不久,一门名为多样化途径的课外活动课程在法国部分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开设。日本则在以前开设特别活动的基础上,特设综合学习时间,以培养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包括语文课外活动在内,学校课外活动之所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与人们对课外活动价值的再认识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课外活动可以提升社会道德观念,培养社会亲和力,丰富学生的个性。伴随着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感到,高科技在给人类文明带来种种福音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理性、情感遭遇更为严重的挑战,他们惊呼,教育领域内人性的失缺和人的异化!一些学者指出,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以文化为主要框架的学科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却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相对欠缺。课外活动则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及富有趣味的生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
课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语文课程在内,一般地说,学科课程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往往受课堂教学的制约,较为强调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在教学中实践的机会较少。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语文教学界在对初中法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诊断时,即指出:其主要问题是法语课程未能成为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实践,而是人为地把语法和拼写从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活动中分解出来。为此,他们提出,通过开设法语选修课及语文课外活动来改变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1996年7月,日本中央审议会在题为《展望21世纪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以生存能力为基础,严格挑选基础的、基本的教育内容,推进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文中强调的宽松的环境,就意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把课外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学校学习活动之中。(注:中央教育审议会:《日本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7、8期。)
二、各国课程标准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
课程标准是对学科课程及教学的制度化阐述。它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对学科及有关问题的认识水平与态度。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内,不少国家都对语文课外活动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各国对学科教育问题的期待和诉求。各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活动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作用和类型。一般认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增强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在这方面,新加坡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最为典型,它指出:课外阅读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更多的语文养分,从而加强本身的说话与写作的能力。又说: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增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6页。)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各国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论述,但综合地看,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以语文学科内容为主的课外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一类是以活动为主,语文学科内容介入的旅行及考察活动;还有一类是语文学科参与的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就笔者所掌握的一些国家的资料看,三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有所反映。以语文学科为主的课外活动,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如上所述,在这方面,不少国家在制订课程标准时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与此相反,课程标准对有关活动类及综合类的课外活动一般要求比较灵活,大多只提出笼统的意见,或者以教育目标涵盖之。如日本开设的特别活动,只提出了教育目标: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作为集体的一员,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自主活动的习惯。同时,加深对人生观的认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注:牧野笃等著:《当代日本中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特别活动所规定的课外兴趣活动及旅行,集体住宿性节日活动,实际上都是包含丰富的语文内容的文化性课外活动。美国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则提出,把实地旅行、科学实验或社会研究项目用于课外写作,以及通过观看演出,听录音和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布置舞台背景来了解从古到今的戏剧史。(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对语文课外活动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传统的差异,分歧亦较大。有些国家认为,课外活动具有独立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活动和娱乐,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一定非得强调与课内教学的联系,如英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即指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广泛的,可以单纯为了其中的乐趣,或是为了学习的需要,找一些特别的信息而去阅读。(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另一些国家则更为强调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如新加坡。与此,在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方面,也确立了不同的原则,如果说前者主张淡化学科内容及功能,强调语文课外活动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的话,那么,后者则认为,既然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因此,所提出的指导原则一般多着眼于如何加强及实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比如,一些国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受课堂教学的指导;语文课外活动内部,如阅读和写作等必须保持充分的联系,等等。比如,前苏联语文教学法专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某种措施已经获得的那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超过大纲所规定的新材料的途径来加深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日本一向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日本国语课程纲要不但要求国语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还提出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给予指导。新加坡干脆将课外阅读分为指定阅读和自由阅读二种。自由阅读纯由学生的兴趣而定,而指定阅读则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切实地指导阅读,至于阅读的分量和指导阅读的次数,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实际情况而定。(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德国巴符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提出了阅读青年读物的任务,原则是,课内读物与课外读物相结合。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质量要求。由于各国对课外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一,因此,他们对语文课外活动也提出了不同的质量要求。有的国家只作弹性规定,有的国家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德国巴符州语文课程标准对7、8、9、10四个年级提出的课外阅读的总要求是,增强兴趣,了解读物的价值观。它们除了在四年里提出了每年级阅读数量不等的诗歌、小说、青少年读物、童话、戏剧和广播剧等之外(如9、10年级阅读的作家作品包括布莱希特、席勒等26名作家的诗歌,斯托姆、茨威格等38名德国作家的小说,巴尔扎克、普希金等12名外国作家作品,以及其他21名作家的短篇小说和广播剧),还列出四年里需要阅读的自青年读物到电视、报纸等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阅读材料。如10年级提出:认识报纸是新闻、舆论和娱乐的工具,激发读报的兴趣,养成评判态度,提高评判能力。阅读青年读物,增加文学兴趣。了解书籍的产生和销售。学会介绍课外读物和使用媒体的经验和看法。学会自觉和评判的阅读,了解读物的价值观。(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页。)英国的国家课程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第3、4阶段(中学)课内外阅读包括莎士比亚、肖伯纳等人的戏剧,1900年以前出版的简澳斯汀、托马斯哈代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两部,由4位主要诗人创作的高质量的作品,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等主要作家创作的并且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作品2部,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4位主要诗人的作品。(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从语文课程标准看,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语焉不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考查与评价方式。不过,这种评价主要偏重读书方法的考察,以及分析、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能力。比如,法国把泛读、精读和作品片断的选读看做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三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很显然,法国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放到一起评价了,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把学生完整地阅读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看作培养泛读的指标,就和课内评价方式不一样。
三、国际视野内语文课外活动的趋势与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课外活动理论的推动下,各国语文课外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课程化、科际整合、活动化和校本化。
课程化。语文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逐渐被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其二,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许多国家不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而具体地阐明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外写作的目的、任务及学期活动安排方案,而且强调开展以消遣、娱乐和益智为主要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语文课外活动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俄罗斯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课外阅读所编拟的计划,应与同时学习的语文课程内容或相近。他们认为,可以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完成课堂上所的课外阅读书籍,进一步研究课文的内容。日本、韩国等国的课外活动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课程化的特色。
科际整合。夸美纽斯说:语文的研究,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是应当和事物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对于客观世界与语文的认识,这就是说,我们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才能同时进步。(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语文课外活动的科际整合,既是整个学术发展科际整合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对中学学科课程设置过于精细和专业化的反拨及补充。从语文学习活动本身考察,这一趋势则是提高学生社会整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是语文教学加强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1998年法国在有关高中课程的改革报告中指出:学科之间的协调是必要的学科协调包括使用的词汇、方法、练习的性质、学生作业乃至教学内容本身。要使学生更好领会每个学科特性及其互补性,促进学科之间的和谐。(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德国巴符州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初中教学目标中特别规定了各科应当共同处理的题材范围,其中自5年级至11年级,主题及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气候、法律和道德、人权问题,等等。如5年级包含共同生活、共同庆祝、善待自然等;6年级包含相互理解、团结友爱、自然界的平衡法则、体育和音乐、课余活动、鸟类世界等;7年级包含古罗马和欧洲文化、吸毒危害、文化旅游等;10年级包含德国的犹太人、家庭教育和两性关系教育、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观察分析和动态模拟、报纸等。(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强调通过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比如,美国一家6年级文学教材,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安排一个课外活动项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列在教材目录上。教科书称之为connection,即和其他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多元文化、艺术、数学、社会历史科学,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知识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利于他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外语文教材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活动化。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最大特征是活动化。语文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从目前东、西方主要国家开展的语文课外活动情况看,不少国家都改变了以前紧紧围绕语文学科内容做文章的观念,而更为重视课外活动自身的功能及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在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感,提升生活的质量。日本课外活动开展的修行旅行(初、高中一般各安排二、三次,每次三天到一星期),把广阔的校外世界作为学生学习与考察的对象,其活动化特征最为突出。日本教育界认为,通过修行旅行,学生抛开书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锻炼了学生的体力、毅力和意志,是集教育、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新鲜教育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及思想进一步得到了释放,从而保持了旺盛的学习精力。英国的不少小学每到春、秋两季,都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般分作两种:一种是走向大自然的;另一种是走向社会,参与一项社会活动,与公众接触。他们在课外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的能力,同时,发展其英语技能。
校本化。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显然,它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相对。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课程的自主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而加强课程的适应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语文课外活动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特拉雷根中学7至9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打通,以课内教学为起点,开发开放性的一体化的校本课程。比如,在初中三年六个学期里提出的总体要求是,1.固定使用一套课内及写作练习;2.对课文作出综合反应;3.提交一篇对页作文;4.以练习为基础编出校刊;5.完成说听任务。这种校本课程突出的特点是,与课文联系紧密。比如,其中第二项,对课文作出综合反应,9年级校本课程要求以1999年版教科书课文玛格丽特克拉克的《与丽纳共同生活的日子》及任选篇目为主,同时建议选择一篇影剧作为课文,从而构成综合性课程。所谓课文反应,包括对其进行人物、语言习俗的分析,并做出创造性的反应,以及口头演示等。(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澳大利亚特拉雷根中学校本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与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活动型校本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温哥华教育当局为中小学了五大类几十种参观场所,供各校开展课外活动,如水族馆、航海馆、考古馆、矿井馆、植物园、锯木场、演艺活动中心等等,每项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全的计划安排,使之成为一种富有实效的课外教育。如参观水族馆,教师在参观前要介绍鱼的名称种类、生活习性,分布情况和一些鱼类趣闻等,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回来作书面或口头交流。阿尔伯塔省还强调学校语文课外活动要参与社会活动,切实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如参与社区的选举,让学生充实民主的概念和知识,了解熟悉或主持法案的运作等,在实际事务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或参政意识。以上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社区内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渗透民族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加拿大以森林资源、渔业资源丰富闻名世界,因而,安排植物园、锯木场和水族馆的活动,就很有本土特色。澳大利亚作为历史上英联邦殖民地之一,其文化受英文化传统影响,语文教育注重文学,尤其是戏剧的影响,因而不少地方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体现了这一传统特色。(注:刘正伟:《加、澳、韩三国语文教学比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