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词典上的释义直接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讲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文章作者的用词之精妙。词不离句,义随境迁是词语教学的两条基本原则,比较辨析则是词语教学的最佳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领悟到作者为什么用此词而不用彼词的奥妙。因此,词语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从比较中鉴赏,从比较中学到他人的用词之艺术技巧。就笔者的粗浅体会,可以运用以下五种比较方法。
一、初稿用词与修改稿用词比较。
所谓初稿用词与修改稿用词比较,就要将文章初稿(或初版)用词与修改加工后的课文用词进行比较。通过先后的两稿或数稿的比较分析,才能具体而真切地了解到作者为什么用此词而不用彼词的道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应该怎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的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例如这样一个语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其中的埋是常见词,却用得十分精当,如果就词论词,学生很难体会到它的精当之处。其实,在鲁迅先生的手稿中,最先用闷,继而改为淹,最后才改定埋。在教学中,我们提供了这一材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过一番比较辩析,他们发现:闷虽然表达作者烦闷、愤懑的感情,但与血配合不妥帖;淹,虽与液体的血能够配合得上,但这里的血已经是层层淤积起来了,故又配合不拢;而埋就很贴切,使叙事简劲、深刻,有力地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强烈憎恨,抒发了对革命者深沉的怀念,表示了革命一定成功的坚定信心。又如忍和丛,在鲁迅先生的初稿中分别为眼和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因为眼看是一般的看,不带感情色彩,忍看是岂忍看,不忍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忍就更能表达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之情和对惨遭杀害的革命烈士的悲痛之情。丛是多,刀丛比刀边更形象,更能显现刀枪林立的白色恐怖之险恶,更能揭示反动派血腥镇压的凶残,也更能表现作者无所畏惧的精神。我们认为,引导学生从初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探求词语改用的真谛,关键在于教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多收集积累这方面的实例,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左右逢源。
二、调换词语比较。
因为比较的词语都要从原稿和修改稿中去找,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些精妙的用词,是作家以其娴熟的功力一挥而就的,并不是多次修改而成的。因此,运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
在教学中,可运用选择式比较,如《人民的勤务员》中这样一句: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寻找是一个寻常词语,而用得却极其精当,为了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们故意在黑板上写成这样:(寻找、利用、抓住)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然后要学生选择出精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因为利用、抓住都是等机会出现,有了机会就为人民服务,没有机会就拉倒,而寻找是主动去找,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行为。因此,用寻找就表现出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情神,反映了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极端热枕和积极态度。
也可以填空式比较。如: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乱蓬蓬的胡子。我曾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量词,他们填写的量词五花八门,主要有:把、团、撮、络、束等,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本,原来是一个部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用其他量词而用一个部字呢?部一般与书本、机器等相联系,部与书组合时,表示书的容量大,数目多;与机器组合时,表示机器的整体性。鲁迅在这里也正是取了部的整体性和量大数多来形容孔乙己的胡子,说明孔乙己的胡子多而且乱,这样,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精神颓唐、贫穷潦倒、寒酸邋塌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所以,这个部在刻划孔乙己的外貌上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是其它量词所不能代替的。
还可以示错比较。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教者故意把浮写成升,当学生发现后,就让他们比较,作者为什么用浮而不用升,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运用这种比较方法,要让学生懂得:读文章时,不要只盯在丽词佳辞上,要重视品味寻常词语,尽管其貌不惊人,其实它的内涵在特定的语境里也是很丰富的,其表现力也是很强的。
三、同物异词比较
这种比较就是对课文中同一描写对象先后的不同用词进行比较。如《孔乙己》一文中,同样描写孔乙己取钱的动作,一是排(排出九文大钱),一是摸(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与摸可以对调吗?不能。因为孔乙己的处境前后不一样,初次出现在酒店的孔乙己,虽然不会营生,但他给人家抄抄书,还能换些钱来买酒吃,因此,通过一个排字,我们仿佛看到孔乙己将钱一个挨一个摆出来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极其认真的,也是缓慢的,这样,就活画出了孔乙己对来之不易的钱的珍惜,也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在短衣帮面前的几分炫耀和傲然自得的神态。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里的孔乙己境况不同从前,腿被打断,是坐在蒲团上用手撑着走来的。要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四文大钱,还得找摸一番,才能摸出,可见钱之少;即使钱少,如果手脚灵活,一掏就可以了,探囊取物,也要艰难地摸半天,可见他已手指僵硬,动作迟钝,处于命运的悲惨境地。排与摸前后映照,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同物异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教学,反复体会,才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从同物异词的比较中,要让学生领悟到:精选动词可以使人物灵动传神,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同词异物比较
就是将用于不同对象的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同一词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同词异物比较,有助于学生懂得义随境迁的道理。
例如《风景谈》: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其中的长用得十分传神,为了让学生体味其妙处,可以联系已读过的课文《回延安》中的长(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荷花淀》中的长(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这三个长,尽管字面含义相同,但在文中所体现的情趣绝不相同。《风景谈》中的长用于写景,表现牛体由低到高逐渐显现的情景,使明丽宁静、生气勃勃的画面由静到动,动静结合,俨然一幅月夜归耕图。《荷花淀》中的长用于写人,把人拟为植物,化动为静,使水村健儿巧妙隐伏、沉着射击的神态毕现。《回延安》中的长用于抒情,充分反映了诗人渴望再回延安的迫切心情,并抒发了加速自己前进步伐的激情。
同词异物比较教学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同一词语的表达效果在不同的语境里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对词语的理解和鉴赏,要因文而异,不能以此代彼。
五、增删词语比较。
这种方法就是在同一语句中,增添一词或删减一词,然后两相比较,以显示某一词语的表达效果。这种方法常用于对附助性或修饰性词语的品味。《阿Q正传》中写阿Q与小D打架,围观者有的说好了,好了有的说好,好。有了与无了就不一样,前者是解劝,后者是煽动,把两种闲人的神情、口气和心理都活画出来了。《绿》的首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尾句是重复首句,只是在惊诧前增添了不禁一词。那么这不禁一词是否多余呢?不是的,首尾相比,后者比前者感情更强烈,不禁一词,就把作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那种无比激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出来。
当然,上述这种现成的句子,课文中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语句,进行删词比较。如: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这两句,前一句是原文,后一句则删去了袅娜、羞涩二词。它们都文通字顺,但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为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妩媚多姿,把花写活了,缺少这两个词,就没有原来那么形象动人。
总之,词语的比较教学,目的在于找一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通过比较形成反差,其效应能使学生产生顿悟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两相比较,形成反差效应,其效果比单纯就词讲词要好得多。当然,比较方法不只上述五种,本文只是笔者的一得之见,有待于同行们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