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相反相成: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_语文论文

相反相成: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_语文论文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和对立的事物或方面有时却互相促进,推动对方的运动,从而使事物得到发展。这就是相反相成。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相反相成的方面。妥当地处理它们的关系,对于揭示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建立健全作文教学新秩序,使作文教学从多耗少效的低迷状态中走出,进而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绩效,都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笔者从中择取三对关系进行论述,希望引起大家对作文教学更多方面、更多关系的兴趣和探索。

一、有序与无序

作文教学的序不只是一种需要,它还是一种规定。仅以教学大纲初中部分为例,它要求学生在这三年中分别掌握一般记叙文、简单说明文、初步议论文和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写法。作为学生写作范本之一的语文教材,它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路子选择、编辑各类文章的。这是就大处着眼,是大序;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还要注意建构和体现出一定的小序,如我在教初中学生写记叙文时,仅写人一项就安排了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通过多件事写一个人、通过一件事写多个人、通过多件事写多个人、以写多个人衬写一个人、以写一个人衬写多个人、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多个人等一些练习。这种安排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等认知规律,也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学习(写作)心理的发展相合拍,因此,是组织教学的可靠依据,也是我着力达成的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如上所述的大序和小序为准绳组织训练,这样,作文教学才是踏踏实实的,当然也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不可否认,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出大面积的无序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原因无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致力于研究作文流程,开发学生作文心理,因而理不出一个头绪;客观方面,关键在中学写作教材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有关写作要求、知识等处在单元附录的位置),各地的实验教材(如江苏省统一使用的洪宗礼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作了一些探索,但无疑还处在拓荒阶段。不管怎样,我们都有理由认为,当前作文教学不尽人意,无序是难辞其咎的。

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当然包括书面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呼唤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也呼唤我们尽快建立作文教学合理的、有效的序。但是,还必须认识到,对作文教学的序不应该作机械的、简单的处理。以为花几天时间坐下来搞一个序,然后按部就班进行训练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显然是非常肤浅的。

学不躐等固然不错,然而文章习得的层级性不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那样分明,懂与不懂、能与不能难以界定,往往处于混沌的状态。单就体裁而言,就很难说初一的学生只会写记叙文,他或许也能写介绍某一事理、工序一类的说明文,阐明一个原理发表一个意见的论说文。如某初一老师在新学年之初,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他准备家访。他要学生用作文的形式给老师指路,并说说家庭概况,命题为《向您介绍我的家》。结果,这些还没正经八百学过说明文的学生却写出了不少有内容、有条理的好文章,在无意识中还使用了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操,它特别需要有灵感至少是某种感受的出现。而这些东西不像计算机预定的程序那样由着师生随时调用,它们总是不期而遇。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或许会产生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为完好的定型不可(叶圣陶语)的欲念,教师应为其掘出一个口子,使此种稍纵即逝的感受得以喷发。

创作是写作的至上境界。一般地说,不把常用文体的基本功打扎实,是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并且取得成就的,这正如要跑须先学走。但在写作实际中,我们也能看到例外情形。80年代末,笔者所在学校有个学生频频于多种报刊发表诗歌,在比赛中得奖,四川省《星星》杂志还专题登了他的作品及其介绍。他后来被扬州师院中文系作为特招生录取。但他的课堂作文却不拔尖,有时甚至在班级居中下游水平。这种看似令人费解的现象其实情有可原;高中生平时作文所要驱动和凭借的多是常规性的逻辑思维,而诗歌主要是丰富的形象思维的结晶,在思维的天宇下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人未见得也是理性王国的骄子。(形象、逻辑两种思维模式并非作简单的线性发展。)再说,诗歌的最大的特质是创新,这就决定着少年诗人不甘在教师命题作文的制约和要求内循规蹈矩,他总是要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方式去挥洒他的性情,去表现他的不俗,其结果与命题期待之间难免脱节。如果死守欲跑先走的教条,对这一些独具禀赋的学生过多限制甚至横加指责,那么,教师在看到(自己理想中的)学生的坚实脚步之前,也许已经于善意中戕杀了学生的才气,让早已放飞的雏鹰折了翅。

二、近焦与远焦

中学生作文要不要反映学校、家庭之外的社会生活,要不要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焦点,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作文无疑是语言习得的训练房,而语言又是一定的文化载体和表情达意的工具。所谓表情达意,就是表达对周边环境的看法和体认,表达对人生、社会,对世态人情等的思考和领悟,归根到底地说,就是要铸造和形成完整和完美的人格。这就决定着我们不能回避一些焦点性的事件或问题;相反,也要通过作文的途径将它们纳入学生的视网之内和思维场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媒体的多样化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也为此提供了切实的可能。说现代中学生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是毫不为过的;而这些信息其实就是作文最丰富也最有效的材料源。一些学生慨叹三点一线的生活使自己写作时常无米下锅,这与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中央电视台《新闻故事》栏目广告语)不无关系。一位特级教师在高三复习非常紧张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周用半个小时让学生发布各种社会新闻,他的这种培养学生对时事敏锐的触角和启发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语)的努力可以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贫血症并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人的明智之举。

再从学生的心理趋向看,他们大多志存高远,也希望通过作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以他们一般不看好、不喜欢诸如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之类的作文训练;以为这给小学生做还差不多,它表现了命题者对中学生的稚化认识。学生有关注社会热点的情意倾向,他们愿意在作文中塑造事事关心,铁肩担道义等的形象,这不正是我们实现作文近焦所必备的情商吗?

即使从应试的角度,我们也能充分地感受到作文训练近焦的必要性。1987年,上海市高考试题是《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应该说,这道试题难度不大,学生选择好了一个角度之后也有话可讲,可是阅卷结果却出人意外,有不少学生竟不知道今天(1987年7月7日)是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50周年纪念日,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有的虽然有所知晓,但也只懂一点皮毛,所以无感可发,或者有感难发。无独有偶,1997年我们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是《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学生答卷情况亦不妙,因为他们对此事关心不够,介入更少。而在这两次考试之前,都有不少教师预言,绝不会考到焦点事件上来,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为此给(要)学生备料。从功利目的出发,却无功可建,无利可收,我想,这一教训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意义是远远超过作文和考试本身的。

言及近焦,我们也要反对庸俗化和绝对化的理解

首先,尽管此前和此中,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还争论不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和非常准确的界定,但对它不是也不应、不能成为政治(教育)的附庸这一点,大家的看法应该说是一致的,人们早已厌倦了无端地把语文课和作文训练当作政治和时事晴雨表的作法。

作文不是政治宣传品。其次,作文也不是能够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歌诗是文学的,这文章也不等同于我们所理解的狭义上的文章(实用文体),它也是文学。文学所能承载和实现的直指焦点。批判社会,祛邪扶正等重任和功能恐怕不是一般作文所能胜任的;何况,文学除了教育功用之外,还有审美、怡情等等功用,有了对作文这种返朴归真的认识,我们就不再一味强调作文对社会重大(中心)事件的仰视和攀附,我们也就会以容纳甚至欣赏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那些抒写小我所见所闻所感的平实文字。

再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冶炼、人格铸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种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的参与与共建。其中政治课以及学校组织的专门德育活动理所当然地起着最为主要和关键的作用。我们说,不去涉及时事,不能激起学生对国事、天下事之热情的政治课不是好的政治课;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不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摆到首位,不能在这两个层面上使学生有所长进的作文课是背本趋末的,自然也不是好的作文课易言之,一篇好的学生作文可以是远焦的,是没有多少教育意义的,却不能没有得体的语言、合理的结构和清通的思维脉络;至少就学生当前来说,是近焦还是远焦,这必须服从、服务于语言表现、思维表达的需要。

到这里,我们已经部分阐述了如何看待和处理近焦与远焦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说:

学生的阅历、思想水平的多寡、高下跟作文与社会焦点之间的距离这两者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高年级的学生习作要跟自己生活的圈子远些,与社会焦点却要近些;反之亦然,叫初三学生议论重庆慕江虹桥垮塌案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和让高三学生议论如何杜绝随地吐痰现象,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这些都不尽合时宜。但试着倒个个儿,情形就不一样了。

一种现象、一个问题是不是焦点,并非一成不变的。笔者曾请学生作文思考追星热冷却的意义,许多同学从星本身的价值,从社会发展对人审美需求、审美素质的无形刺激和促进,从中学生的心理嬗变等一些角度综合论述,写出了较有见地、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可见,只要具备发现者的犀利眼光,又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远焦的事情也可以接近焦点,成为焦点。

人贵直,文贵曲,教师命题也要尽力避免直奔焦点,尽量追求含蓄蕴藉的效果。文革前的高考几乎每年都直接切入焦点,如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