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当前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当今国外工业化先进国家,不论哪一领域,乃至各行各业,都必须达到下列五点要求我把它叫现代化五要素,即务实、效率、理论、创新与信息。
一、务实。空谈误事、误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八十年代初,笔者即主张在教学中要提倡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和小三实(即扎实、朴实、真实)。这大三实符合我党一贯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有句口头禅:不管黄猫黑猫,能打胜仗的就是好猫。意即战术要灵活,只要打胜仗就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也提倡这种猫论精神,改为白猫黑猫论。这已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为贯彻这个精神,我们就要反对种种形式主义及烦琐哲学式的课文内容分析及其提问。所谓扎实,是要把语文基本训练落到实处,即落到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上,特别是读写基本功。语文水平主要看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这是最高,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属口头言语的听、说是书面言语(读写)发展的基础,但它本身不应是语文水平的标志,因为文盲也可能听、说能力很强,甚至说得头头是道。所谓朴实要提倡返朴归真,在课堂不搞或者尽量少搞与语文基本功训练无益的花样,免得浪费大好时光。现在有人再三片面地提供所谓的乐学,说什么要玩,玩,玩,玩中学。这在幼儿园尚可,进入小学的课堂教学就不合适,试问,不玩要不要学习?咱们自古的民族性之一是刻苦、勤劳。要从小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与勤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动机是学生对学科的内在兴趣,而课堂中的乐学,充其量可引起学生短暂的外在兴趣,由此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必然是缺少力度,是不持久的。由此,笔者也不赞成把课本剧搬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因为它往往造成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情况,有的公开课常如此,它占用了大量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学生嘻嘻哈哈一阵后,而语文知识技能却所得无几。有人还实用主义地单以孔子的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据,但孔子不少主张苦学的话为什么不引用?自古苦学成才的范例也比比皆是,难道他们的精神不值得学习吗?其实,要成就一样事业(包括学习)是非下苦功不可的。这就是先苦后乐,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乐乐苦苦,苦苦乐乐是也,即苦与乐两者是辩证关系。有人还企望以提倡所谓的乐学来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这无异急病乱投医,药不对症。其实,这是一个社会综合症,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原因。非乐学所能济事的。毛泽东早在60年代就批示过要减轻学生负担,但时至今日,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令人担忧。所谓真实,主要是针对某些观摩课的弄虚作假,事先作过不止一次的正常备课以外的排练现象而言。甚至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如何答及谁答都准备好。一上公开课,教师的问题一出口,有的话未说完,学生即举手如林,对答如流,有的简直语惊四座,令听课老师自叹弗如,而教师的语言则出口成章,很是精炼,毫无重复。这当然很理想,但在现实教学中是很难办到的。上述情况,久而久之,将给学生形成怎样的师德形象?这是不利于学生的正面道德熏陶的。
二、效率。工农业生产无不讲究生产率,教学工作也要讲究教学效率问题。小平同志的《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究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应是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所谓效率,一般是指相对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好坏,即意味着一个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更好地发展各种能力,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效率包含四个要素,即时间、数量、质量和满意(达到事先设定的大纲和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中时间因素是最重要的,具有制约后三个因素的作用,如果一旦落空或掌握不好,后三者也会深受影响。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稳定。而时间的把握则很灵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伸缩自如,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往往因人(包括教师的学识素养、教学能力以及师德风貌等)而异,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
上面已提到,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特别是写的能力。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读写能力只有主体在读写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发展、表现和检验的,此外是无捷径的。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课堂三少(读得少,思得少,写得更少)可说比比皆是,长此下去,要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愿望难免落空,至少是少效、低效的。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师承并受到五十年代前苏联专家提倡的所谓文学分析法的影响是其一。不管明白如话、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一段一段,甚至一句一句地照文章表达的次序分析、提问不误。对此,笔者曾听了不少课,感触颇深。例如,有位老师教《三只白鹤》(二册,人教社版)。课文说的是三只白鹤捉了许多鱼,一时吃不光,把一条大鱼埋起来明天吃,但要记住埋在什么地方?老师就按次提问其中:第一只白鹤记住埋在什么地方呀?答:埋在太阳底下。老师即板书:第一只。旁边还画上太阳:接着又问第二只第三只学生照答:白云底下和柳树底下。教师也照写、照画。光就内容方面,教师就提了十多个问题。其实,像这类浅显的课文,学生只要认识了几个生字词,一读就不难了解内容的,不需要把内容重复一遍的提问和板书。太阳、白云、柳树一年级儿童早有表象,也不必画它(其中柳树还叫学生上台画)。这许多时间就可节约出来。干什么?给学生读和写。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密度、低效少效的另一个原因是观念上教师把启发式混同于提问或谈话法。其实,这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可能有启发,也可能毫无启发,根据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的两个特点,像上述课文的教学,教师只要提一个问题就够了,即为什么说第三只白鹤记住大鱼埋在柳树旁边是聪明的、能找到大鱼的?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得联系第一、二只白鹤所说的太阳、白云的动态作比较,动一下脑筋,转一下弯,才能解决。所以教师的提问要提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否把重复内容的提问压到最低限度?!节约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思,更要多写?能否先死后活,一节课规定给学生写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包括听写、默写生字词、好词好句以及要背诵的精采段落,乃至全文,然后自我对照或相互对照,进行修改;或读写结合,写读书笔记、片断;或按课后习题进行读写,等等。课堂的时间是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用以读写的蛋糕就少了,而缺乏必要的大量的读写时间,学生如何会大幅度地提高读写能力?这实是一个浅显的道理。笔者也曾多次大声疾呼,但由于君子动口不动手或少动手的这种语文教学现象积习甚深,以至习惯成自然,积重难返。现在该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三、理论。正确的理论具有导向、增殖和增智的作用。理论来自实践的升华,但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两者原本是双向的关系,但过去,尤其是荒唐的年代,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理论的作用被轻视,片面地强调理论向实践靠拢,理论工作者向实际工作者学习,这靠拢与学习,本来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片面,以至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实践向理论的靠拢与学习。现在的情况是,广大语文教师或其他各科教师,经验有余而理论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往往只知道这样教,效果好,那样教,效果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出一个道道来,以至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缺乏理论加工,任其自流,湮没无闻,或在低层次上重复,徒耗精力。以识字教学心理为例,笔者于1990年应邀赴香港为第六届国际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作报告时谈到,儿童的错别字类型之一是部件的左右对移(如知唉),却很少发现有上下部件调位的现象。台下一听众马上递上来一张条子问:朱教授,产生这类错字,是否与大陆的横写有关?如果没有理论的驾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抓不住要害;或作出答非所问的解释;要不,就默认了事。当时笔者就从心理学角度作出分析:这是空间知觉发展的序列使然,与横写无关。初入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是上下先于左右,这又由于在相对稳定性上,上下大于左右之故。当儿童站立时,能正确地指出上下,如令他转个身,左右及东南西北的方位,往往又搞不清了。又如相类似汉字的字形比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常是先知觉其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了两者的相异点。如果教师有识字心理的理论知识,就会预先作相反的心理导向。笔者在60年代初,曾以辛幸对比作试验,儿童首先说出的是:两个字的下面都是羊字少一画(@①)。这是违反比较的目标的。此时,教师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作出引导:小朋友,先说说,这两个字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并指出以后凡两个相似字的比较要先看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再看相同点。这样的字形比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现在实践正在召唤理论,如何引导教师学点理论,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当今有的地方的进修学校、教研室,得风气之先,购买有关学科的学术著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读书班,且要求具体,检查落实,人人参与。这是很有远见和明智的。
四、创新。要求教师有改革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教学模式,那怕是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不要天天总是老方一帖,而是要有自我分析、自我比较、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自我意识,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才有奋进的活力。这就是古语所说的日就月将,即日日有成就,月月有进步。所以,这里的创新,不是过高地要求教师一鸣惊人,而是希望在教学上,无论环节的安排,方法的调整,都要有不断摸索,不断试验的开拓意识。现代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性的竞争。一个不思改革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社会乃至个人,亦不例外。
教师不但对自己的教学要有日思进取、不断改革的创新意识,而且教师也要善于鼓励那些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引导他们敢于质疑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如第九册《太阳》一课,说太阳有三个特点:远、大、热。教参也如是说。可有一个学生就提出问题:远不是太阳本身的特点,其他星星也离我们很远,可能更远。教师要千万珍惜学生的这种在自己知识经验基础上所提出的具有逻辑思维萌芽的意识,加以鼓励。
这里还涉及到教师如何对待班上学习好生和差生问题。学习的个别差异,原是一个研究者众的古老命题,迄今还有现实意义。对此,要提倡教师搞积极平衡,不要搞消极平衡。所谓积极平衡,教师要充分关注学习好生、尖子,加以奖励和辅导,甚至吃小灶,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好上更好,同时也鼓励差生迎头赶上,不甘落后。所谓消极平衡,是指教师对好生、尖子有所忽视,任其自发、自流,原地踏步,却花过多的时间于差生身上,企望差生很快就赶上好生,大家一起前进。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违反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其实,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是消灭不了的。据植物学家研究,即使是一棵树的繁多树叶,也是每片互异,各不相同的,更何况是人类。所以上述消极平衡的做法,实际上对好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种阻碍因素,是不利于基础人才的培养的。毛泽东在谈到工作方法时说过抓两头带中间之类的话,对于上述教学工作应作参考。
五、信息。在经济领域有信息是宝这个说法,现代化社会充分肯定了信息的价值。科技的进步,产品的改进及其销势等,均离不开信息。在教学领域,信息也是改革所必需,具有启智的作用。总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关门只教我的书。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了解人家如何教?如何改?效果如何?还在研究什么?等等,借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有所发展。那种关起门来搞教改,或在低层次上的重复,都是不可取的,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