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实施语文能力早期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实施语文能力早期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语文能力早期培养是我国母语教学整体改革中的一个根本的总课题。它涉及我国小学和中学阶段(包括初高中两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必须实现一条龙式的环环相扣的系列改革。

但在这个整体系列改革中,关键的环节当是初中阶段的语文能力过关问题。初中阶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它对小学说来是一个总结与升华,对高中说来则是铺垫与拓展。前后两个阶段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都有赖于这个中间环节的语文能力基本过关任务的完成。

为此,下面将着重论述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措施和途径。

(一)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

应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使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培养训练的任务,又有互相配合的共同目标。大致可以做出如下设想:小学阶段主要解决识字与写字的基本能力问题,小学毕业能够掌握3500个常用字,能正确地读音,有拼音与注音能力,会说普通话,能朗读课文,写字笔顺正确,笔画规范,字迹工整,文面清洁;在此基础上能读懂短浅的文章,懂得中心大意,会运用字词典,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和主要的写作方法;在写作方面,能写日记、书信和500字以内的一般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换句话说,就是在小学阶段达到识字与写字任务的基本过关。初中阶段,在继续扩大识字任务与巩固写字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对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求初步形成自学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初中阶段达到语文能力的基本过关。在高中阶段,在继续提高与完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欣赏、鉴别、分析与评论的能力,能写作记叙、说明、议论、应用文等各种文体的文章,能有对一些专题问题收集材料、提炼素材、分析研究、发表见解,最后书写成文的能力,有良好的思想交流与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治学能力。

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可行的设想。只要我们能够根据这个目标构建好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拟订出明确而又可操作的教学大纲,编写出切实而又好用的教材,改进教法与学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考核与评估制度方法,经过全国上下协同一致的努力,在下个世纪一、二十年代,求得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痼疾的突破性的治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我们还可以预言,随着这项改革的进展,配套措施不断完善,语文教学的面貌定会有大的改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得以激发。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不但减轻了课业负担,而且定能焕发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出创新的思维能力。这也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语文课程设置标准的制定。

李岚清副总理曾著文指出: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应构建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一个国家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集中反映了国家意志,人民的要求,预示着社会发展的趋势。21世纪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在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分两步走的前提下,体现出语文教育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影响来改革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面临着世界科学文化知识高速度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严重挑战,如何处理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这是语文教育教学科学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育教学的民族化,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特点,符合母语教育的规律。要适应国情,体现中国语文教学的特色,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为此要继承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要研究总结近20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形成适合我国母语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保证语文能力早期培养总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构想:第一,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母语教育的社会性。母语教育教学要以社会为大课堂。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来源于生活,要不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葆有其生动活泼的源头;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高于生活,要不断对社会生活实践加以提炼与总结,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始终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健康地前进。应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密切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并用课程安排的形式保有学生社会实践的阵地。第二,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母语教育的综合性。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一方面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与先行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完成语文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得到借鉴,汲取营养的任务,特别是要加强与文科和艺术学科间的联系,开设综合课。第三,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母语教育的实践性。要注意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走进阅览室、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陶冶身心,增长才干。以保证语文能力早期培养总目标的实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语文教育教学大纲的编拟。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法制性的文件。它具有法令性的权威,用以保证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由于大纲的条文规定得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又起到了行动指南的作用。目前我们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分别是1992年(义务教育阶段)和1996年(高中阶段)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这两个大纲编拟得比较好,是在对建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编拟出来的。它的指导思想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方针的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拟订得符合时代要求,有先进性;条文细则又规定得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能力的48条,明确体现了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目标要求,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有所遵循。现在的问题是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对大纲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纲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致使该地区或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处于后进的状态,少、慢、差、费问题难以解决。只要每位语文教师人人都能认真贯彻执行大纲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实践中逐条落实能力训练的48条要求,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目标也就可以实现。

(四)语文教材的编写。

一本好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取得好成效的依据;一本按照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目标来编写的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能力早期培养总目标的重要保证。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的系列工程。它既要有宏观的整体构想,去做出高层建瓴的布局谋篇;又要有微观的细目编纂,来做出条分缕析的精心安排。从训练体系的构建到课文的选择,从教学思路的设计到练习做出的拟制,从篇章结构的把握到关键词句的揣摹,没有一处不得精心、缜密、审慎地去推敲。甚至连一处注释、一个标点、一个注音的调号都不能有一点差错。这对一部有一二百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教材)来说,任务的确是相当浩繁的。可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委对教材编写工作采取了鼓励和宽松的百花齐放的政策,提出一纲多本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有志于教材改革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自1980年以来近20年间,国家教委即审查通过了风格各异、匠心独具的初中语文教材共12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教材建设理论的深化。尽管这些教材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欠与不足(大家还在努力不断地做修改与完善),但它毕竟是开创了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新纪元。根据20多年的经验总结,我们以为编写教材的工作要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关于语文教材编写的体例问题。长时期以来我国母语教材是采用文选式的编写体例。近年来也有人曾提出改变文选式的体例,而代之以单项训练题式的体例。但没有能取得成功。我们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它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的体例),以采用文选式为宜。因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在对整篇课文有所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奏效。那种纯粹练习题式的体例,会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失去了主旨与灵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章熊先生曾著文提出他认为理想中的语文教材,可用以下公式来表达:

名家名篇+科学训练方法=语文教学科学化

我们认为这个表述比较实事求是地解决了目前教材编写中的难题与矛盾。所谓名家名篇,就是指文选式的课文文章;所谓科学训练方法,就是指语文能力训练的体系。两者相结合,完美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的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方针。通过对名家名篇进行阅读、揣摹来培养、训练语文能力,再去读更多的文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名家名篇就成为我们向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而科学的训练体系就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操作途径了。两者有机地结合,必然会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关于中学语文能力训练体系问题。叶圣陶先生在1979年1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探讨语文教学问题重视调查研究》明确指出: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为了培养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对这个问题,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数。──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哪些篇,这些篇怎样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也未必能说出多少道理来。选些文章让学生读,无非是进行那些训练的凭借而已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面讨论得多,在训练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得少,这种情况需要改变。(着重号是笔者加上的,下同)叶老在全国中语会成立伊始,即提出了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非常正确而又有远见的。从中可以看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首先得有一个总体统筹设计的能力训练项目(即训练点)和训练的步骤(即训练安排的序)。为了再次强调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重要性,叶老于1980年著文《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中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未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怎么安排;反复交叉又该怎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教师都只能各自以意为之。这些话不但再次强调建立一个周密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必要性,而且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率困境的途径。叶老所讲的话已经过去20年了。2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在探索语文能力训练体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12套被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做试用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即是一个明证。12套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下个世纪的任务在于要把这十几种能力训练体系加以综合研究,分析对比,归纳提炼出共同的认识,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科学、更符合母语教学规律而又更简练集中,便于操作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来,以推动母语教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为了进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整体改革实验,于1980年起即着手编写旨在为语文能力早期培养实验服务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分科教材。分别于1989年与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教委审查通过,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中12套初中语文试用教材之一种。在近20年的教材建设实践中,我们认为在编制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时候,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要找到编制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依据,这是我们进行编制设计时的法规与目标。我们认为应以国家教委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即初中语文能力训练48条,高中课程标准18条)。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条逐项落实在教材能力训练体系中。如我们编写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分科教材,就是把48条再分解为98个训练点(听的能力12个,说的能力18个,读的能力36个,写的能力32个),使训练点再落实到教材中,形成98个训练单元。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而且由于我们认为大纲中的48条任务,也就是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基本标准,所以这套教材也是培养训练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依据和保证。20年来实验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个结论。第二,应处理好训练项目的设置与训练序列的编排工作中的几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项目的交叉与序列的反复关系,应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红线,但兼顾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等任务,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又如,在序列的编排上应能保证听、说、读、写四条纵线的平行展开,以保证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应保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对能力培养的重点项目有计划地做出反复训练,以便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多层次的语文能力训练序列。第三,应处理好能力培养与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关系。这是语文教育的四项基本任务,在训练项目安排时必须统筹兼顾,使其自然而又有机地融为一体,求得共同的进展。我们认为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传授知识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工具,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成果。为此,我们把语文能力训练作为教材体系的经线,以传授知识为纬线,经纬两线相交处组成训练点(即课文中的单元)。在单元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先导(把大纲中的基础知识归纳为40个知识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思维训练为方法,以思想教育为灵魂组织教学活动,取得四项基本任务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地达到目标的良好效果。

3.关于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问题。国家教委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语文课应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组成。《语文教学大纲》对此亦做出相应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要体现出这个指导原则。语文教材应是学生在课内学习语文、培养能力的凭借与范例,又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实行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迁移的桥梁。一本好的语文教材必须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其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与提高语文能力的阵地来做安排与设计。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常规性与不定期的课外活动,并把它们纳入教材的编写中,这是实现语文能力早期培养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五)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在近20年来的实践中探索与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许多流派,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语文教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面对21世纪的需要,我们还应着重去探索教学与学法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教法中要注意研究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的改革问题,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索取更高的质量、更佳的教学效果。以下两点尤为重要。第一,语文教学课堂结构应是一个马鞍形的流程,课堂上应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即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语言文字做局部的精雕细刻的揣摹玩味再回到整体上来做总结归纳。第二,在语文课堂上应巧妙地做到毕其语文教学四项基本任务于一役的语文教学艺术。即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任务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2.学法研究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法研究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又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终身受用地终身接受教育。这将是21世纪教与学方法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应迎头赶上去。

(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

这是决定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指挥棒。它是涉及上至语文教育的道路和人才选拔标准的大政方针,下至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的重大课题。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任务复杂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仅就语文教学如何为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总课题服务,如何通过考核与评估方法的改革来促进语文能力早期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个角度来提出几点设想。第一,要把学生从烦琐落后的封闭式的考试中解放出来。运用科学的考试方法来全面调动学生大脑的观察、分析、联想与记忆四个功能区的功用与潜力。克服那种单纯的刺激记忆功用区(只注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的做法,而制定出考试项目的比例,考核记忆力的试题原则上不超过20%,用80%的比例去考核观察、分析、联想的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第二,开设口试,考核听、说能力,做到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第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治学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四,把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考试的总分数中(大致占五分之一为宜),以便于培养学生养成在日常刻苦认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改变那种平时不用功,到了考试才临时抱佛脚地应付一通的做法。第五,师生反响最强烈,社会呼声最高的问题是要求逐步地取消目前盛行的所谓标准化客观性题型的考法。它的优势在于可采用机器阅卷,省时省人力,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致命的是它把无限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都用人为的方法限死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之中,用一种死板的惟一答案的框框取代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不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单从考核标准来看它也是不科学、不准确和不公平的。其次,它的致命弱点也在于妨碍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得学生动笔能力很差。这是不符合我国母语教学的规律的,应改变之。第六,对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应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合理的求异思维能力应予保护。重在思维过程的考核,而不必过分强调结论的一律,允许学生在大同的前提下保有合乎情理、能够自圆其说的小异。在评估学生成绩时,答案的灵活性对语文学科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当然对某些只具惟一答案的考核项目为识字、注音、写字和背诵默写,涉及作家作品的一些常识,则是另作别论的)。

以上是对为打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要实现国民母语能力早期培养目标提出的论证与实施方案。

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满怀信心地要在近20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力争在下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取得基础教育中语文能力早期培养的改革实验的突破性的胜利。面对着国民素质日益提高,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我们可以高声欢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降临!

面向21世纪,语文教学在实施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语文教学可以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一,语文教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情操陶冶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正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第二,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对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文化科学技术的前提条件。第三,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与开发智力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汉语言文字有其独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它便于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的全面的训练,进而开发学生左右两半脑的思维活动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个基础正是有效地开发国民智力的有力的保证。第四,语文教学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正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的最生动的契机。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将使学生形成坚实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掌握一把打开科学文化大门的金钥匙,并能终身受用;能使未来的人才掌握一张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他们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终身接受教育。而终身教育的观点恰是21世纪人才观念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正是我们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如何能体现出它的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和发挥先行中的先行的作用──语文能力过关思想的提出与论证。

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少、慢、差、费现象的存在,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而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成了老大难的问题。近百年它竟困扰了我们几代人。现在这个问题又被再度提出,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种现状,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应起到的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的地位和发挥教学改革中先行的作用,势必也影响到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任务的完成。看来,语文教学改革应是基础教育中的突破口,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一环。

语文教学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出路在哪里?影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是很复杂和多方面的,需要做综合治理。但从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来看,长时间以来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经过努力以实现的高标准的目标要求,则是我们内部最根本的原因。长时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评估考核方法都缺乏一个明确的高标准要求,又缺乏一个统一的共识,各项工作都处在一种比较严重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的状态之中。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广大语文教师只能凭自己的认识与水平去做任意式的教学。而语文学科所包含的教学任务又十分复杂:听、说、读、写能力,语、修、逻、文知识,思想道德教育,思维能力训练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清晰,又抓不住重点,只能就是靠题海战术,去做海底捞针式的教学了。弄得师生都十分疲惫,负担超重,而结果当然只能是少、慢、差、费了。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我们应走出上述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妨来做一个大胆而又明确的设想:在小学,基本上完成认字与写字的任务,求得初步具有听话与说话的一般能力,能阅读短浅的现代语体文章,书写500字左右的作文。在此基础上,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分两步走。初中阶段,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基本过关(或称管用),以便形成基本的自学能力;高中阶段,培养欣赏、鉴别、分析与评论的能力,以便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果能达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则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老大难问题定能解决,语文教学质量定能提高;语文学科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工具的作用定能充分体现出来(语文学科要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起到开路、铺路、让路的作用);语文教学定能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而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这个改革的设想中,关键的一环是首先要求得初中阶段语文能力早期培养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达到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基本过关(或称管用)的目标。

其实,提出这个大胆的设想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上个世纪末期,有志于母语教学改革的仁人志士中就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就提出过语文能力的早期培养问题。经过了百年来的艰苦探索,积累经验,终于在本世纪的70年代末期再度形成全国关注与探讨的课题。1978年,当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刘佛年教授首先提出并阐述了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设想,即由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陆继椿老师和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张翼健老师首创实验。随后还有北京80中学宁鸿彬老师等许多有志于此项改革的同志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辽宁省鞍山第十五中学是后学。从1979年至今,我们坚持此项实验已整20年,取得了从小范围实验班到区域性大面积实验的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科学数据,论证了初中语文能力过关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把这项改革放在了一个有科学依据为指南的基础上。

(三)进行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基本过关改革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工具,语文能力培养好了,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从而全面提高中学阶段的整个教学质量。第二,语文能力也是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基本工具,是人们一生都有用的基本工具,可以使人们终身接受到教育。第三,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训练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具有敏捷准确、条理严密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年青一代智力得以开发,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以上三点,都充分说明语文能力早期培养对学生的当前的培养与日后的造就所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鉴于我国的国情与教育结构改革的部置,在全国范围内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全国每年大约只有49%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升到高一级学校深造,其余约半数以上的初中学生毕业生基本上是社会劳动的后备军,要分期分批走上劳动就业的岗位(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和经济不发展地区)。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在初中阶段完成语文能力的基本培训任务,也就是说,我们的初中毕业学生不能掌握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能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将会感到很大的困难。手中缺乏一个自学的工具,很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不但缺乏继续深造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就很有可能又走回到半文盲的境地中去。这种状况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这是一个威胁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潜在危机。惟其如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务求在九年义务教育年段完成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任务。这是从我们的国情与战略任务出发而采取的最实际而又最富有远见的决策。

20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证了实现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基本过关设想的可能性是:第一,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阶梯程序,是有序可循的(但有其不同于理科训练体系的特点)。中国的汉语言文字较之外国的语言文字有其难学的一面,但亦有其易于掌握的有利因素。只要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力培养的体系(即训练的序),扬长避短地利用我国文字独具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水平,在初中的阶段基本上完成语文能力过关的任务的。第二,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成长特点来看,青少年学习母语的黄金时代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有效地把语文能力培养上去。第三,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青少年学语文不是从零开始,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都是学习语文的课堂,开展课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可以有效地把语文能力培养起来的。许多开展课外活动很成功的经验(如湖北省宜昌市的中学语文课内外衔接活动和吉林省吉林市毓文中学的课外活动)都有力地证明了这点。第四,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的各种教改实践,提供了各个方面的丰富多样的宝贵经验。大家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主动地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基本过关问题亦同时迎刃而解。20年来我们自己所进行的13期教改实验,也证实了这点。第五,有我国老一辈语文教学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与先进理论的指导,有各级教研部门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帮助与参与,还有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的关心与支持,各种语文教学的报刊杂志的促进与交流,更有外国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借鉴,就可以指引我们少走弯路而取得成功。只要我们全国上下求得共识,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又能切实地解决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在下个世纪的前一、二十年代,这个世界上民族历史最悠久、语言文字最独特的母语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