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犹如清新的春风,给我们带来新的气息。低年级是学习的起步阶段,在低年级孩子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但是,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呢?作为从事小学低段教学工作的我,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课题研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在这次衢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各县的选拔教师都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形象展现自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都给了我一些启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1、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教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2、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低段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落叶》一文时,我在教室里挂上许多落叶,在黑板上也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落叶的比喻,很快就把孩子的心给牵住了,在充满幻想的空间里,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整堂课,我以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这句话贯穿每一个环节,让孩子体会甲虫、蚂蚁、小鱼、燕子在落叶里的快乐。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
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2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地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办法。日本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一是: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中外教育家对此也早有预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仔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1、交给孩子选择权,唤起自主意识。
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一篇课文中,有许多使用确切妥贴、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不同的喜好。所以,我经常让学生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大象博士请助手》中的主要人物大象、小猴、小兔、小熊和小猫,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的选择余地就显得十分广阔,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讲,自主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又如,我在教《落叶》这篇课文,深读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我抓动物们的有趣,让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小动物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挑一处自己认为最有趣、趣喜爱的句子,说给小朋友听。请不要小看这一挑调控行为,挑在这挑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因为学生有权决定自己爱讲、能讲的一点;挑在这里改变了课堂的基本结构,传统教师的讲懂,就成学生自己的练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教师的点拨下、沟通下,由点组成了面,形成了体。
2、留给孩子质疑的时间,激发孩子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
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多方面的疑,也许是来自老师教学的遗漏,也许是学生自读自悟中的疑惑,也许是教材中的空白或欠缺,不管什么样情形,都是学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应给足学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低段年级的孩子,教师要消除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年龄小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孩子从课题、从词句等小范围处去提出不懂的问题。一年级小学生不仅敢提问题,而且会提问题。学生在学《别说我小》一课时,提出了别说我小这个小字表示什么?在学《小猴子下山》时提出了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等有较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解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导学生处理疑难问题。浅显的问题问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
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如教学《桌椅的对话》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桌椅为什么会说话?桌椅在说些什么?我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大家去读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篇简单的课文就在质疑课题、分组合作学习、对话朗读练习中学完。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
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
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1)
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
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如教学《画风》一文,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如画一画自己眼中的风,写一写风的语言等,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
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如学习《落叶》,当理解了甲虫、蚂蚁、小鱼和燕子把落叶当做什么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落到,看见了,把它当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会想,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把落叶当做长颈鹿的项链、小猴的帽子、小鱼的桌子``````,并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两个主问题:1、从哪些地方看出不合群?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不管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都应和文本内涵紧密结合起来,让它们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四、充满人文关怀,赏识尊重学生,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我的家乡》中的小朋友描写了家乡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是人文;《给妈妈的礼物》中的小作者对妈妈的情怀是人文;《苹果落地》中的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的品质也是人文``````读着这一篇篇充满人文思想的课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灵魂得以进化。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因为孩子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心绪、情态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东西。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学力较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3、多一些宽容和激励。
教师要宽容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教师都要给以肯定。可用你的理解尽管不全面,但主动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你看,他比以前肯动脑筋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多好啊如果再多给你一点时间,你会完成的更好等语言,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求全责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渐消失,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只能是一句空话。
以上是我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所谈的一些体会,只是一些非常粗浅的感受。要想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还需不断学习、理解、参与和实践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