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走进新理念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走进新理念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走进新理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9月,我县被定为全国38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正式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谈谈半年多来我们对课改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改造课堂改革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而教学的实施必须在课堂,要改造我们的课堂,首先应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的培养,把活的学科教成死的学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等等,这种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后,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校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如我校叶庆香老师在教学叶挺的《囚歌》一诗时,让学生自学后质疑,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1、课文中的人、门、狗、洞分别是指什么?2、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是一个反问句,为什么后面用感叹号而不用问号?3、地下的烈火已经把我和活棺材一齐烧掉了,为什么后面又讲我应该得到永生呢?4、我希望有一天中的一天是指哪一天?5、一个声音高叫着的后面为什么用破折号而不用冒号与引号?6、课文中的活棺材暗指什么?等等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进一步地阅读、理解、交流和展示。

3、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如谢科红老师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围绕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谢老师便及时点拨;学生自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和全班内交流,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表演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整堂课,谢老师话语不多,只是沿着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这根线,恰到好处地导学、导悟、导演,真正发挥了教师导向性的作用,使学生乐学、会学。

4、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因而只有善意的、恰到好处的鼓励、激发,才能不断地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不断前进,不断求索。如:不是责备学生怎么读都读不通顺?,而是说: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不是严肃地说:你想得根本不对!,而是微笑着说:这是你独特的想法,下面来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看看谁的办法行得通。

同时,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三、提高素质服务课改

课程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只有大力提升教师素质,才能切实推行课程改革。

1、文化素质的提高

课程改革中,教材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与实践的联系,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好奇、好问的心理强烈,课堂中往往会问及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更是迫切地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单一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改,已经成为我校教师们的共识。

2、信息技术教育的提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生动形象地提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材料,能拓展学生想象、思维、创新的空间,便于腾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能力,其独有的交互性更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能有效地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此,我们在50岁以下的教师中开展了课件制作比赛、上网查询资料培训等,在教师中掀起了一股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教师们常常在新课前赶制好课件,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探索教学手段的变革带来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运用多媒体促进课改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今后,我们还将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更有选择性地、更为自主地学习。

四、善于学习敢于创新

当课改之风吹进校园时,教师们觉得是那样的不可思议,这种改革学生能掌握好知识吗?该怎样改,改什么呢?在解读了教师们的困惑和疑虑之后,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把握学习机会,多次派教师到江苏等地直接感受课改理念的启迪,还举校前往信丰大阿听课取经,这一系列的洗礼,强烈地冲击着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激励着教师们大胆地迈出探索的步伐。

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除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外,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备课改革

课改立足于教学,好的教案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以往的备课常规,要求教师单兵作战、全面耕耘,因而教师往往浅挖辄止,无暇思索、创新。

上学期起,我校实行共享式备课方式,备课组在新学期伊始部署好一学期的备课分工,让教师们围绕课改精神一人备若干个课时,各自将教案设计出来后,大家共同评议、修改、完善,然后打印分发给组内其他教师。其他老师则参照此精心备好的教案,不必另行备课。新的备课方式使人人有足够的精力去精耕细作,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钻研热情,从而实现各展所长,互相启迪,优势互补,有效地加强了合作攻关的精神,促进了教师准确、深刻地学习、研究、理解并运用新教材。

2、测评改革

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以往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依靠纸笔测试的单一形式,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忽略能力的提高,与课改的要求已不适应。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使测评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①更新测试形式,提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上学期语文测评,我们改变笔试的单一形式,内容有:(1)听短文回答问题;(2)说一个完整的小故事;(3)抽读自读课本中的一篇文章;(4)书写一张铅笔字(毛笔字);写一个童话等。从对语文知识的考察转移到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上来,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②更新测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题,增加能力性、思维性、开放性题,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四年级的中考作文题: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想了半天也没结果,心想,干脆明天上学再说根据以上内容,发挥想象,扩写作文。这样的作文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再如同学们,你受过什么委屈想向别人解释吗?你获奖了取得优异成绩,很高兴,想与别人分享吗?你最近进步了,想告诉别人原因吗?你受到过别人的帮助,你想对他说说你的感激之情吗?你在生活中非常想念谁,想用文章的形式向他(她)表达吗?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题目不单一,学生选材范围广,适合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促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充分张扬个性。测试中,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评价,有的全班同学参与打分;有的小组交换评议;有的以小组为单位打出平均分,再交学习委员算出最后所得平均分这样使教师由唯一的评价者变为指导评价者,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意识,测评的过程变成了一种锻炼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和提高的过程,强化了测评的发展性功能。今后,我们将考虑分层次考试、开卷与闭卷考试结合,还可以尝试给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让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再考,使每个学生尝试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

3、科研引路

科研是课程改革的先导。课改启动后,我们先后开展了小学用计算器代替笔算的研究、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等教育科研。小学用计算器代替笔算的研究使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腾出了大量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展了实践的空间;电影课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它使教材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生动、直观、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想象世界,把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和潜在智慧的启迪。通过科研实验,引导了教师以科研为导向,树立新课程理念,使课改实验工作步入了规范、科学的轨道。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的变革,使教师们在课改中不断认识自我、探索追求,愿在座的各位与我们一道分享课改中的喜悦,解读课改中的困惑,与我们一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投入课改的浪潮中不断扬帆奋进!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