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紧扣一词,教活一课
小语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田忌赛马》一课,结尾处有转败为胜一词,这一关键词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示了课文的思路。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语分以下几步设计:
1.让学生自读全文,找出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转败为胜)。
2.再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写田忌赛马的败,哪些段落写胜,进而给课文分段。
3.分析转败为胜的经过和原因。
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仅30分钟就教完了全文,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课文中心,掌握了重点词语,一举数得。剩下来的时间,便进行片断练习。这样紧扣关键词教全篇,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学了印象更深刻。
在小语教材中,可紧扣一词来教活一课的课文有不少。有些课文,课题就点明了关键词。如《精彩的马戏》,可紧扣精彩一词来设计;《珍贵的教科书》,可紧扣珍贵一词来设计;《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紧扣富饶一词来设计;《全神贯注》一文,可紧扣全神贯注一词来设计。以一词带全篇,全篇皆活。
二、抓住一句,串联整篇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
《海底世界》一课,篇末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个总结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备课时,我抓住这个总结句分以下几步设计:
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课文正是分以上两部分内容写的)?
4.想一想:海底景色奇异,奇在什么地方?海底物产丰富,课文写了哪些物产?从哪些地方看出丰富?
这样抓住一句话来教,就把全文联结成一体了,有如用一条红线串联起无数珍珠。
在小语教材中,能抓住一句串联一体的课文也有不少。《草原》一课,有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句子,这蒙汉情深就是提挚全文情感线索的关键句;《落花生》一课,有人要做有用的人这样的句子,这是理解课文喻意,捕捉课文中心的关键句;《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有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抓住这一句,就抓住了课文的纲。教句子,不在多,而在于精。精教一句,胜过泛教十句。
三、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在小语教材中,能精导一段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低年级的许多童话课文,故事情节大都有三次反复的特点,教师可重点指导一段,其余则只需稍加点拨。中高年级也有不少课文,其内容的段落结构相似。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互、秋、冬四季一一道来,各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的那三段,写法大同小异;《将相和》一课,三个故事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因此,教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一讲串间,而要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四、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是否非逐段串讲串问不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俗语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这些课文,头脑中应有突破一点,举一反三的设计策略。当然,这一点的选择是要留些脑筋的,要考虑教材的特点,要考虑编者的训练意图,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综合敲定。
教《景阳冈》一课,我考虑到课文内容易懂,但文中许多词语学生不熟悉,不理解。于是我便选定理解文有词这一点来突破。我只示范教课文第一句话: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我在行、地面两个词下面打圈,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猜出行是走的意思,地面是这个地方的意思。接着我告诉学生一种方法:猜读法。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就能猜中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接着我要求学生自读全文,每人至少猜五个词语,多多益善。结果学生猜出了诸如店家、大虫、自谋、说时迟,那时快等几十个词语的意思。
选择突破的点,要因课而异。《养花》一课的趣;《荷花》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情;《飞夺泸定桥》一课的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狱中联欢》一课的对联寓意;《第一场雪》一课的景物特点;《晏子使楚》一课中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中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皆可成为设计的一点。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一点突破,并形成训练层次,可以全盘皆活。这样教,看似小小,实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