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有时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流于形式,而且低年级孩子小,不会合作。认为一年级不适合小组合作,但是通过本次查找资料,细细分析,小组合作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如果一年级不培养什么时候培养?从小让他们明白: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但是在合作学习时也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挫伤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 才是最有效的。
事实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取中、平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
接受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应该还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不要轻视、排挤它!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比探索这种提法更好!我想,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在启迪着学生的思考,它肯定具有探索的成分!
二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尺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比如很多教师经常在用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你们给它起一个名字等问题让学生探索,许多的发现与探索也是教师刻意安排的。我不想全盘否定这样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我发现课堂中此类的提问给老师添了许多的麻烦,无疑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避免学生间的纷争。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如提出以下四步:(一),我能读。每个小朋友自己读。(二),我会问。提出自己的疑问。(三)我能帮。说说我的理解,我的想法。(四)我会读。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每一个同学都来读读,问问,说说,听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扩展。组长调控中间的每一步骤。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以指点,辅导。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形式上是合作,但在思想上多半还处于单打一的状态,自己说自己的,自己学自己的,小组汇报时还是仅仅说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没有落实好。小组汇报时代表的是小组的意见,叙述时语言要逐步做到有一定的条理,听的同学要做到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尊重别人。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几名同学讨论,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需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
3、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小组内有大半的学生身体朝着左或右,头却要转过去朝着前,一堂课下来腰酸脖子痛);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老师又说停止,学生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某种程度上,在小组内产生的旁观生的心理伤害比大班教学中更甚);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里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何谓合作?有大多数人都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但严格的说合作学习即是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除了小组讨论外很多合作学习的方法。例如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纵观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很多学生的发言轻声细语,不能大大方方。或许他们怕说错了同学会取笑,老师会责备。或许,在他们的头脑中发言的概念只是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不懂得是和同学交流。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自顾自,根本就不听同学的发言,不懂得吸取同学发言中的优点,补充同学发言中的不足,或是对同学发言中的错误进行改正。他们怎样想的就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直到老师对之进行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就无法实现学生的合作交往。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我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力讲响亮话。一次次地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了,错了也是有价值的,有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我重视交给学生听的任务,让学生由有意注意逐步地形成无意注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如在学习每课时,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可她读得就算站在她旁边也听不清。顿时,教室哗然。教师连忙鼓励,xx的音色很美,字音也非常准,如果能大声朗读,一定很出色!我们再来听听她的朗读,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能听出别人没听出的内容。这样一来,读的学生能大声朗读了,听的也是专心致志。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她朗读的优点,有的指出发现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也就实现了学生的互助,互补,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得以互相提高。
二、有的放矢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交往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同时又都是学生。学生消极被动,那就无法实现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教师要择文择法,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文,感兴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画一画,可以读一读,可以讲一讲,也可以演一演。例如一年级的下册,有写景的,有写人的,有童话,有儿歌,有识字。学生往往对离现实生活近的或是童话比较感兴趣,学起来也较主动。于是,我根据教材的特点,或是组织学生合作演一演王二小一课,或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画一画春天的美景,然后再请小组选代表解说一下他们的共同作品。这样,以多样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兴致高涨,兴趣昂然!这样的形式也避免了学生自己顾自己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这样课堂也就能成为学生与学生交流,互补,互学的实践场所。
四、激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维度,是遵循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并在阶段目标的设置上都把积极情感列到首要目标,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教师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动情的鼓励,适时的表扬,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激励学生的情感。采取小组赛,激起小组间的 竞争攀比意识。尽可能地寻找学生中的闪光之处,或投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伸一伸大拇指,拍一拍后背,或者树榜样,以多样的方式来刺激全体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低年级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几点认识,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其他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