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编辑短评:语文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学生自流,应该给予有效的引导,本文从营造阅读氛围、内容指导、组织阅读小组、撰写读书笔记、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过程的分析,为我们组织课外阅读提出了很好的可借鉴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