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细节通常能折射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笔者想以《画家和牧童》一课为例,赏析几处教学细节。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著名画家戴嵩虚心接受牧童的意见修改画作的事,引导学生感受戴嵩的谦虚诚恳和小牧童勇敢直言的美好品质。请看几处教学细节。
一、词语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3分钟谈话主题──交流有关著名的话题。先说说著名的意思,找一找和它意思相近的词,然后再说说知道哪些著名的人和事。相机小结:著名的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
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交流,实则为感悟大画家戴嵩的谦虚品质埋下伏笔。通过下文的学习会深刻领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画技高超,作品被世人视为珍宝,争相收藏。但是如此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却在一个小小牧童面前虚怀若谷,诚恳有加,怎不令人油然生出敬意?可见,著名一词的学习与交流,放在课前的确是匠心独运,大有书法中所倡导的意在笔先之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相机补充介绍著名画家戴嵩:戴嵩被称为我国画牛第一人,所画牛形神逼真,当时无人能及,无人可比。画技十分高超教师的一番补充介绍,使画家戴嵩的形象初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渴望一睹画家作品的风采。于是,教师又出示了戴嵩的几幅代表作──三牛图、归牧图、遥望图,请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牛形神逼真,生机盎然,画面意境悠远,不拘常规,戴嵩的高超画技着实令学生叹服。教师抓住这一兴奋点,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在学生读到文中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片刻功夫,一幅作品就完成了时,教师又将其中的两幅画作再次出示,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种绘画技巧,在戴嵩画作中非凡的表现力。──戴嵩作画仿佛神来之笔,画得快说明构思敏捷,画得像说明心中有牛,胸有成竹。这样,学生对戴嵩的了解不仅基于文中所述,又与戴嵩的绘画作品链接,一代名家的形象就此鲜活,一位技艺高超的的画家在学生的心中逐渐立起来。
画家戴嵩已离我们十分久远,仅凭文中寥寥数言,学生无法了解一代名家的绘画技艺。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可帮助学生立体、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使戴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具有生命力。以上资料与文本内容的有机整合,缘于教师为学生已知与未知间搭建的这座桥梁,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功力,活用为文中有画,文画互补,在感悟人物形象方面的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抓训练点,重视言语实践
一幅画作已展现在学生面前,作品如何,文中人物自有评说。教师请学生读文中围观者的评价,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于是文中几个兄弟词也跃入学生眼帘-──称赞、夸赞、赞扬。教师指导学生在文中用红笔一勾,引起大家关注,并从作者用词的方法给以强调,这几个词是近义词,在写作时,为了避免用词重复,用了不同的词表示赞扬之意。这深入浅出的指导,使学生悟到:汉语词汇丰富多样,平时注意分类积累,写作时方可避免重复使用。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却达到了一石双鸟的功效。但教师并未就此罢手,她又送出两个和赞扬意思相近的成语:赞不绝口,赞叹不已。不仅引导学生积累这一组词语,更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会人们对戴嵩画作的拍手叫绝!
这时,教师又创设了新的言语实践情境:让你来夸赞这幅斗牛图,你怎么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词汇占有量十分有限,何况让他来赞赏一幅高雅的艺术作品?此时教室里一阵沉默,学生都在静静思考。而教师却胸有成竹,只见她将一组词语在投影幕上出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组词语的提供,使学生的眼前一亮,几只小手举起来了!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孩子们的小脸上流露出欣喜的神情,他们争先恐后,说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通过以上细节,我们感受到,执教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到文本的语言,更关注到学生的言语实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巧妙融合,学生运用新学习的词语来对戴嵩的画作进行评赏,由不会说到会说,由说不好到说好,听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画家戴嵩的画技也深有感悟。我们教师指导、点拨的作用不就在此吗?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帮助、推波助澜!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的目的。
四、着眼炸雷,感悟人物品质
在所有的人都在称赞画作时,大家听到了一声炸雷,炸雷仅仅是牧童的声音大吗?不!那是众多的称赞声中,我们听到的不同的声音!这炸雷撞击着围观的人和戴嵩的内心,此时,教师让每个孩子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动笔勾画戴嵩听了小小牧童的话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教室里再一次静下来,我们可以听到笔尖勾画曲线的声音,学生在思考,戴嵩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画家?几重铺垫,人物的形象、品质早已刻入学生心中,诚恳虚心,知错就改,画技高超,这就是一位著名画家的形象,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才成就了其事业,他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流芳百世。此情此悟,自然生成,与此同时,小牧童善观察、敢直言的品质也凸现出来,这种感受是在学文感悟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纵观一课教学,许多细节看似无意,却是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折射出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准确把握,凸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使学生学习语言与感悟人文水乳交融,也体现了教师在实践新课标时的诸多思考,值得细细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