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必修3教材内容解析1

必修3教材内容解析1

必修五 概述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 必修五整体分析

(一)必修五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

1. 必修模块间的勾连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全套必修教材的内容。

从纵向看,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为现代诗鉴赏、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侧重训练记叙文。

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和演讲辞,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

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上下工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先进行横向比较。全套必修教材第一单元的排列内容分别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各种文学类型均有专项设置,可见编者的用心。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都成了诗的舞台,打破之前内容上脱节与割裂的现状,从文学史的角度展现诗歌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南北朝之前的诗歌到唐诗到宋词,让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

全套必修教材第四单元是各种应用文体的呈现。从新闻和报告文学起笔,接着是演讲词、科普文章,还包括了人物传记、自然科学小论文等,从各角度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梳理探究部分呈现出两条线索。一条是语言,从必修一的汉字、对联,到必修二的成语、修辞,必修三的交际语言运用,再到必修四的逻辑与语文学习,最后落脚在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句式及翻译。一条是文化,从流行文化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必修三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必修四走进文学大师及影视文化,最后以古代文化常识作结,一路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文化景观。

名著导读中的十本书包罗万象,如座座山峰,呼唤着学子的攀登。

由此可见,从必修一至必修五,编者力图做到基础性与多样性、立体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作为使用这套教材的授课者,如能进行系统研读和整体把握,对教学会大有裨益。

2. 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

下面具体谈谈本册书与前四册书的联系。

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同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通过人物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悲剧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通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爱情悲剧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从内容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阅读和思维的层进。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学习背景梳理如下:在必修一的古代记叙散文中,首先展示了古代文字的简洁之美,提供了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高中阶段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必修二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入手,展示古人从自然之美中生发的情感情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必修三以古代议论性散文展示逻辑之美,提供对文言进行质疑与探究的钥匙;必修四是古代人物传记,对人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基础上,必修五展示了抽象的情感之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梳理文章层次,深入、立体地评价人或事,才能以披文入情的综合方法进行深层面的阅读。

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本单元的学习基础其实是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各门类阅读材料:从写人记事及写景状物散文中学习查阅资料、归类分析、交流讨论、综合探究;从小说中学习欣赏形象和品味语言;从戏剧中学会体味情感、矛盾冲突及个性化语言;从诗歌中领略情趣及思想旨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打开思路,探讨专题和细节,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尔后调动个人阅读体验,尝试对文本进行分析评说。本单元适合学以致用,可用学过的课文及个人作文为材料进行实践练习,不宜过长,言之有物的片段即可。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教材中的特殊部分,由于对这类篇目的长期忽视,在进入本单元之前,有必要对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新闻和报告文学、演讲词、科普文章加以梳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式是抓主旨,明观点,理结构,知方法;训练方法则有搜集资料、写调查报告、大事记、写读书报告、比较阅读、学会解说、变换角度写作等。《中国建筑的特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类比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作为生物的社会》将科普文章写得生动可感,充满趣味;《宇宙的未来》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幽默的语言风格会引发学生批判、质疑、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

统观必修五的四个单元,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建构各类文体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达到咀嚼、梳理、反思、提高的程度。

3. 认清必修五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衔接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建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以小说单元为例,本册 读本《珍贵的尘土》设置了三个对应单元: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认识。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类文本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助于感知文体特征,将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在具体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完全可以打通使用,还应鼓励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二)必修五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建构各类文体的知识体系

必修五涉及到中外小说、古代抒情散文、文艺评论和随笔、自然科学小论文四类文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整体建构的意识,引领学生将从必修教材中获得的知识梳理成网络体系。

2. 必修五为必修到选修过渡打下基础

必修五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必修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另一方面又要将必修教材中学过的方法进行存储,以便迁移至选修教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必修教材四个模块的学习,已经对高中阶段的知识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各类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缺少的是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模块的学习重点,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绘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这既是对必修教材的学习进行梳理总结,也为选修教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难点在于启发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课时安排建议 ( 34 课时):

第一单元 9 课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课时

《边城》 3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1 课时

第二单元 11 课时

《归去来兮辞》(并序) 2 课时

《滕王阁序》 3 课时

《逍遥游》 2 课时

《陈情表》 2 课时

梳理探究板块文言词语和句式与古代文化常识 1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1 课时

第三单元 9 课时

《咬文嚼字》 3 课时

《说木叶》 3 课时

《谈中国诗》 2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中的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1 课时

第四单元 5 课时

《中国建筑的特征》 2 课时

《作为生物的社会》 1 课时

《宇宙的未来》 1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中的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1 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

(一)课文内容分析

1. 第一单元

在第三册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本单元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风格特点多样。选文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反映社会现实;《边城》讴歌乡村生活的质朴、纯真,重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

2. 第二单元

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引领读者进入新的境界。《陈情表》以婉曲之笔抒感人之情,读之令人下泪。

3. 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 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4. 第四单元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所选文章内涵丰富,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观点新颖,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理趣情趣兼具,体现了科普作家敏锐的思维和多样的语言风格,可读性很强。

(二)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

从学习背景来看,学生对于四个单元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文言文单元,学生有了整体的印象,但缺乏梳理归纳;对于第一单元的小说和第四单元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学生均是第二次接触,对其文体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相对陌生。总的来说,主要的认知问题在于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较为片面,难以做到打通融合。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归类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及体悟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加品味。

对于抒情性比较强的文字,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应在慢读的基础上先画出抒情句,以此为线索大致探究内容,再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对于线索明晰的说理议论文字,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应从层次结构入手,理清思路,把握大意,再思考文后问题,或边读边找出文章的论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

对于学术随笔类文章,如《说木叶》或《谈中国诗》,应先通读一遍,不懂处暂且放过,做到整体上大致了解,其次再细读、慢读,理清思路。

对于诗歌类文字,则可用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所倡导的再创造式欣赏法:或把浓缩的东西化开,谓之泡;或寻情思韵味,谓之找;或走入语言境界,谓之进;或以个人经验补充与阐发,谓之猜;或在不连贯处加以填充,谓之补。以此五字为指导,联系个人阅读经验,会对诗歌理解有很大帮助。

对于科普类文字,如《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作者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表述,将纷繁复杂的科学事件叙述得简明清晰。阅读时,除了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注意作者在叙事的衔接和说明的准确方面所表现出的语言功力。

以上是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归类,其实,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读出自己。正如歌德在《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一文中所言: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窄狭。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所以,总的来说,阅读的规律是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再找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联系实际做深入理解。如同意文中观点,可以找出个例来证明它;如果不同意,也可以找出理由反驳。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2. 对课后问题的设置进行归类

在对教材和读本的打通阅读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后问题设置的不同类型,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启发。例如,有些问题可以这样归类:

( 1 )对比类。如在《归去来兮辞》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与庾信的《小园赋》中的田园相比,本篇的归隐之情有何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追索作者的情感,庾信的那种身世之感、亡国之恨、对于个人屈节的自责相互缠绕凝成的浓悲之情就一下子出来了,而陶渊明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喜悦、平静、明澈的情感也更显露无遗。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对比题都给了我们阅读文本的两个角度,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 2 )归纳类。如在学完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吴组缃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然后设计这样一道题:在你读过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分别体现了本文中所说的哪些规律?这样的问题不正是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的最好范例吗?而且我们还可以由此扩展开去,现代小说的发展规律会有哪些不同呢?

( 3 )引申类。在学完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后,拓展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并设置问题:试看《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之意境,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打通了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理解与欣赏,其实也是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路。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关于课后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挖掘。

3. 任务驱动与变易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本模块学习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填写任务单,理清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如对《咬文嚼字》文章的梳理首先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

材料观点

1郭沫若改台词炼字的重要性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话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李广射虎的描写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4推敲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例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柳腰桃面等套语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其次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请学生思考以上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并说明理由。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不能调换。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梳理文章结构,既清晰又有效。还可以将这种方式运用于学生的写作中,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设计一两个任务单,并给出答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精读课文,梳理文字,模仿课文写作,有利于读写水平的双向提高。

变易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建构行为,教师的责任是设计并建构有助于辨识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学习经验。良好的课堂教学,处理学习内容时会出现恰当的变易图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切入点,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学生不明白第一段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教师就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提出 本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节选部分的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脱节,如果文本从第二段开始效果会怎样。

全文第一段的作用情节人物性格(林冲)结论

保留第一段(不变)本段详细交待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帮助李小二乐于助人,济危救贫(善)与李小二你来我往地过上了平静的日子逆来顺受,随遇而安(顺)第一段的保留与否,对于情节的连贯、人物性格的立体丰满,都会有重要影响。 而如此善良、随遇而安的林冲都会被逼上梁山,更能突出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取消第一段(变)

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林冲这一方面的性格将无法体现

下文情节的突变缺少铺垫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此问题的设置,看起来是在探讨第一段的作用,其实在变与不变之间,是在考察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把握。

4. 整体构建与打通融合

必修五的四个板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彼此有着逻辑上的关联,授课时要有整体观,学会打通融合,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科学。

如下建议供授课教师参考:

第一单元三篇小说和表达交流板块中的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做勾连。 话题探讨中列出了写得深刻的几种方法,如比较鉴别、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这些都可以放到本单元课文中加以印证,学生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悟到一些宝贵的写作方法。

以第一单元课文所涉及的人物为例:

比较鉴别翠翠形象与香雪、小英子比较异同;

以小见大通过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感受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压迫;

由表及里探究翠翠爱情悲剧背后的必然;

探究因果林冲逼上梁山的整个心理变化及发展线索。

同时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自学读本上《群英会蒋干中计》,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比较阅读,趁势引入名著导读中《三国演义》一书,领略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动中有静,有张有弛的艺术风格。

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可与表达交流板块中的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做勾连。在《陈情表》中,李密字字泣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要使文章内容丰富,最根本的是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和思想。本单元中归隐田园、做到了自我实现的陶渊明,命途多舛、胸怀壮志的王勃,如鲲鹏般振翅遨游天际的庄周,在生活和思想上都能够成为我们走向丰富、走向深刻的引导者。本单元还可以与梳理探究板块《文言词语和句式》及《古代文化常识》作勾连。其中《陈情表》还可用于复习必修三《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中的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文中人物语言有不少体现了委婉语的特点,言外之意、弦外有音的例子很多。

第三单元的文艺学论文随笔可以与表达交流板块中的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勾连。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就是这一部分的最好例子,而《说木叶 》又是《咬文嚼字》的最好例证。从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引入梳理探究中的《有趣的语言翻译》。

第四单元科普文可以与表达交流板块中的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勾连。《作为生物的社会》无论从立意上、从题材上、从视角上都充满新意,令人难忘;《宇宙的未来》尽管知识高深,语言却充满了幽默和反讽,颇令人深思。

在写作课上,建议教师尽量从每篇课文后边的最后一道发散延伸题作范例或导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这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作文资源库,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