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说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学习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知识。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澈、湛(翘舌音)、湛、栋(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湛读成shèn,将裸读成guǒ。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利用多种方法加强识字的巩固。比如,可以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包+口咆、牛+利犁、木+东栋。要求会写的生字如: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同样是木这个部件,在森、栋、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很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具体形状要发生改变,如葱中的心、砍中的石等。
3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很清楚: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小村庄为水卷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学生在归纳出小村庄的变迁过程之后,可以根据这个变迁过程逐步领会其变迁的原因: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说过度地砍伐树木,要结合小村庄的变迁过程来了解:这个过度,是逐渐地显示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只裸露几片土地,是不会造成村毁人亡的后果的;正是由于人们最开始时并未认识到过度砍伐树木的危害,于是接着又一年年、一代代砍伐,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砍伐的树木不断增多,造成砍伐的过度。但是,人们仍未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树木变得异常稀少,村庄为洪水卷走为止。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它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这一棵一棵表示的不确定数目,既然是不确定,就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现和裸露,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这是向着环境恶化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人们没有注意的话,环境的破坏将无法避免。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树木的一种方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又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也是一种对当时情况的实实在在的说明,但是其中的一个还字,却表达出了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意味大不相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它生动地反映了在失去树林的保护之后,洪水是多么的肆虐,突出了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严重后果。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一个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词语什么的运用,突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
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材当中通过学习伙伴的泡泡作了相应的提示,试图通过举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个学习伙伴说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在领会了上述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那些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比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读到谁家、拎起、一棵一棵时,语气要略微舒缓、加重。
4课后安排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关于小村庄发生的变化比较容易交流,但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在这两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提出如何保住小村庄的建议。
体会、积累语言的题目,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例句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在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学生抄写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出每一个句子深刻意思。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护森林、增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除了意思深刻的句子之外,还可以积累运用得得体、恰当、优美的词语或者片段。
这篇课文是有关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文章,学生在学完之后,可以紧密联系本组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动植物有无增减,这种增减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周围有无新的建筑和工厂,它们对环境有何影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状况,它们对动植物、大气和水等的污染;政府和个人对上述污染或者环境破坏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
5本文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意在提醒学生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之后,对材料、成果进行整理,为后面的交流和展示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是如何开展活动的,然后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具体的材料不同,整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先将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比如动物、植物、空气、水、光、噪音、工厂污染等等;然后就反映同一种情况的材料按其所属性质分类,比如可以分成文字、图片、声像、图表等等;最后考虑同一种情况中的不同材料如何搭配,以便将其整合起来,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说明,比如,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上述工作做完后,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可以参考如下的角度:第一,调查时间、地点、人数、调查方式和所受污染的种类、程度;第二,借助手头整理之后的材料,对所受的污染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第三,根据整理之后的材料,为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供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对自己的或小组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以便交流和展示。材料整理的形式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采用富有创意的、多样的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其学习中的自主、探究意识。
四、参考资料
犁耕翻土壤的农机具。中国春秋时代就有用牛为动力的畜力犁,由犁辕和装在其前下方的铧式犁体等构成。现代机引犁由工作部件、犁架、调节机构、牵引或悬挂装置等组成。按工作部件分铧式犁、圆盘犁、驱动型耕作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