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拿来主义》高考复习教案

《拿来主义》高考复习教案

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1、 诱导谈话法

2、 小品演绎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蒋介石却不仅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还进行了所谓的文化“围剿”,他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三、 揭示目标

四、 分析课文

1、 题目是《拿来主义》,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和背景简介看课文,鲁迅究竟要拿来什么呢?

(文化遗产的精华)

2、 从哪几小节可以看出鲁迅要拿来的东西?

(第8、9小节)

3、 这两小节里没有直接写出“文化遗产精华”这几个字,请问鲁迅是用那个词语来表达的?除了精华外有没有其他的什么呢?作者对待它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4、 这些词语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样的好处?

(比喻论证)(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

5、 这些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又存放在什么地方呢?

(大宅子)

6、 “大宅子”又是指的什么呢?面对“大宅子”鲁迅着力刻画了几类人物形象(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文化遗产)(三类:孱头、昏蛋、废物)

7、 这三类人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里既然是写拿来,又写了这三类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1)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2)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3)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对比论证)

8、 由8、9小节你可以看出鲁迅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 ;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9、 那么鲁迅为什么没有直接在开头写拿来的东西,反而在结尾写,请问前面鲁迅有写了些什么呢?

(先破后立。批判了“送去主义”)

10、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对话小品。然后回答小品中刻画一个什么样的反面人物形象?

(卑躬屈膝的“洋奴”形象)

11、 文中又是用那些词语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鲁迅又是用了什么样的口吻?此处又表现了鲁迅怎样的语言风格?

(大师、捧、几张、挂、发扬国光、送去活人是进步等等。)(反语)(嘲讽的口吻)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12、 那么鲁迅仅仅是刻画了这些“送去主义者”的丑恶嘴脸吗,为什么鲁迅要批判他们,送去主义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有着什么样的危害呢?

(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13、 哦,原来一种疯了,一种成了穷光蛋,把这两种都没有好下场的人放在一起写,又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类比论证)

14、 还好穷光蛋还能讨点“奖赏”呢,这里鲁迅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反语)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15、 通过第4、5小节我们可以看出人家不是不给啊,人家是“抛来”“抛给”还主动“送来”,鲁迅却偏不接受要自己去拿,为什么呢?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16、 正是因为第6小节的原因,鲁迅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7、 最后一小节鲁迅再次肯定了“我们要拿来”,那么拿来之后我们又该怎样做呢?结合时代背景,最后一小节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拿来又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集体阅读最后一小节。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指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指无产阶级。)

(没有拿来主义,人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中的一员;没有拿来主义,文艺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文艺。所有的一切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抗日革命服务。)

五、 总结全文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并形象的讲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边批判边树立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 语言特点

1、 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 ;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例如: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2、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教师总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七、 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随之大量而来,那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请同学们可后准备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