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二、教学设想《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三、教学步骤(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反复诵读;(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第二,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并认真品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静)(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3)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4、背诵语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背诵描写潭水游鱼和写小石潭环境的句子;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1)教师播放作者写作背景的短片;(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理解: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游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随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二)拓展:对比阅读,体会写作方法。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和《三峡》,体会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远的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理解:《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三)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给柳宗元先生写几句话,劝慰鼓励一下他,也可以给他提提建议。写完后全班交流。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