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22、楼兰的忧郁教案5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7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12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136、早晨教案157、葵花之最教案199、寓言两则教案21揠苗助长教案21刻舟求剑教案23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2411、我的母亲教案2612、济南的冬天教案3013、祥子买车教案3314、养花教案3515、母鸡教案37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3818、秋天的怀念教案4120、勇气教案4321、再见了,亲人教案4422、桥梁远景图教案4723、黄河象教案5025、科学幻想之父教案5326、蟋蟀的住宅教案5427、古诗三首《特童》教案5728、风筝教案59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2、楼兰的忧郁课程内容 《楼兰的忧郁》 课程类型 阅读课文 教材来源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课程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3、鸟是树的花朵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蹈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谢谢你们来陪伴我。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盛开在枯树上的美丽图画,乌鸦.八哥霎那间让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白鸽如那绽放的玉兰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麻雀更让这冬天的树活力四射,真是冬日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你认为是朵? 生:会飞的花朵。(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生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说你对大猩猩的了解有多少? (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华夏集,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 (1)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②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 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五、作业 你有过和动物交流的体验吗?同学之间说一说,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