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语文课的激情,语文课的明净,语文课的千百种滋味,由谁来决定呢?是教师特长?是学生特点?还是文本本身蕴涵的情感?语文课的基调应该由文本所表现的基本情感作为参照,这种情感不是教师过度解读的情感,不是学生过度生发的情感。过度的生发与解读,让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群情激昂,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正是语文课不成为语文课的根源所在。语文课应该强调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同时教师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肯定都带着自己现成的东西,教学思想,文本理解,教学的设计学生呢,同样带着自己的东西,原来的生活经验,原来的学习经验,甚至课下发生的事情带给他的情绪体验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设计通过强硬的方式给学生,而应该始终顺应学生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了文本中的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就显得稍弱;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课文中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