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新教材不仅总篇目数量有所减少,且删去不少名作名篇。其中包括收有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千古名句的《诫子书》,著名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还有郦道元的《三峡》等。
孩子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有限,让偏难古怪的名著作品退出教材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发展和审美教育角度而言,还是有点不合适。
第一,违背了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内涵,实施文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调动对真善美的渴求。语文教学不仅为了得到知识,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因此,仅仅用浅显的孩子语言代替成人语言,虽然有利于理解,流传千古的名篇被淡忘,单调的语言色彩不利于开发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审美认知。名著作为语言的经典,也许孩子现在不能完全弄懂,但他们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任何庸俗作品都不能代替的。今天的阅读是在进行读万卷书的积累,明天的实践就是行万里路。所以,让孩子离开名著会不会造成阅读视野、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降低呢?
第二,不符合孩子的阅读现状,会限制孩子的自主阅读意识。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现在孩子的阅读面都非常广,他们的课余阅读范围都已经达到了四大名著等名篇;心理年龄也非常成熟,欣赏层次超越了童话时代;受影视传媒的影响,欣赏视野广阔的同学甚至形成了立体化自主阅读意识。现在,仅仅用童话色彩的作品取代名篇,虽然是好心,却不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心理需求,会让孩子觉得单调,难度较低,会减少盎然兴趣,限制自主阅读意识,不利于形成探究性和追根求源的学习理念。
第三,不符合应试教育的现状。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新加入不少儿童故事。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是,学生学习并不能回避应试教育的现状,课程如此简单,难以在重大考试面前自如应付,家长可能会用课外阅读的偏难怪给孩子知识补钙,教材改革难免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