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学习资源丰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中如果是面面俱到地挖掘,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只见树叶,不见全树,或者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如何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找到省时高效的切入点,让学生一课一得,是我在备课时苦苦思索的问题。后来,在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活思维,进行创造性说话训练;3、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后,我决定直奔重点,大胆取舍。课始就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谈‘印象’,相机板书关键词。然后根据学生印象品读感悟展‘细节’,学生在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回到课文中品读,体会,更加真切地感悟明理。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体会,感悟明理后,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回归整体抒‘胸臆’。沿着这条主线线索,相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训练语言、发展语言,大胆进行取舍,主线内的恰当地引导生发,主线之外的,忍痛割爱。
一节课下来,感觉按照预设程序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
1、整体把握,引入新课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怎样的人能称为画家?
生:画画水平很高的人。
师:牧童是指?
生:牧童是指放牛放羊的孩子。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觉得课文中的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勇敢地指出了画家的错误。
师:你觉得牧童很
生1:很勇敢。
师板书:勇敢。
生2:他很细心。
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
生齐答:戴嵩。
师:你知道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
生:他是个很谦虚的画家。
生:他是个很虚心的画家。
生:他是个大画家。
生: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2、朗读充分,可以说一节课中书声朗朗,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下,学生朗读有生成,有提高。
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生读。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他的画画得好。
师: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觉这画好哇!谁能读了让人感觉更好。
生读。
师:这画妙啊!
生读。
师:这真是绝妙的画啊!还有谁想读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全体读。
3、语言训练比较扎实。
引导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邓建伦一开始,说成了一边一边的句式,我马上纠正:一边一边是同时做两件事,比如说一边看书,一边写字。一会儿一会儿是现做这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后来,邓建伦又举手了:下课了,老师一会儿改作文,一会儿改生字,很快就把作业改完了。
为什么说牧童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说出画家画错了,表现得非常勇敢。我引导他们想象作为一个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大声嚷嚷会有什么后果。学生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很生动:
生:牧童会被大声地骂。
生:牧童会被赶出去。
生:牧童会被讥笑。
生:牧童会被讽刺。
生:牧童会被毒打。
生:牧童会被驱逐。
4、学生感悟明理,水到渠成。学生由初谈印象,再回到文本充分朗读感悟,与文本对话,文中主人公的品质在学生心目中一步步明晰,到最后写一句话送给文中人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抒,水到渠成。
5、教学中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放手,对学生的学习导引得多。
6、学生齐读时拖腔严重,教学中没有及时纠正引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