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4]

[5]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练一练:

(2000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因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2001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3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004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

A、*吏战其私,然无所恶艾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辆取,知虏入云中,代郡D、如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府使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006(福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

2006(广东)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

A.竟给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2006安徽)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006辽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