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是日本作家壶井荣写的一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为了救出自读课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明确本文主题的基础上,试着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把《蒲公英》这篇课文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生(齐);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本文写的与蒲公英有关的几个生活片断和本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1):本文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童年的欢乐、战争年代的悲惨和眼前抚育下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作者表达了憎恶战争、向往和平、珍视和平的思想感情。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以这样安排:一片翠绿的原野,长满了各种野草,蒲公英的黄花点缀在草地上,煞是好看。远处是隐约可见的农舍,周围有绿树环抱。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几个孩子看到了美丽的蒲公英花,弯腰摘下,放在嘴边使劲地吹,顿时,白色的茸毛弥漫在空中(停顿)下边我改编不好了。(学生笑)
师:这位同学开头改编得很好,想像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更多的孩子摘花、吹花,边吹边唱: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把镜头推近,集中在一株蒲公英上,用特技摄影把蒲公英花开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几个行书大字:蒲公英。(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字应该是红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草是绿的,花是黄的,再加上红字,更醒目。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银幕上出现了一个日本农家的院落,几间漂亮的房屋,周围是篱笆。一位中年妇女,身着和服,在做家务。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她身边摆弄玩具。院子的一侧,长着一丛茂盛的蒲公英,上面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妈妈望着那丛蒲公英,走过去摘下一朵给孩子,自己又摘下一朵,放在嘴边噗地吹了一下,白色的茸毛飞舞着,四散在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孩子也学着妈妈的样,使劲地吹着蒲公英花,院子里荡漾着母子俩欢快的笑声。(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确实很好,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一个生活片断了?
生(齐):战争年代的悲惨。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改编。
生(6):阴霾密布,硝烟弥漫,田原荒芜,断壁残垣,满眼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停顿)
生(7):(主动站起)这里应该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说说穿插什么画外音?
生(7):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望着你现在的样子,我们又想起了那苦难的岁月。
师:这个画外音告诉我们下面的情节是对过去战争年代的回忆,很有必要。
生(8):老师,我觉得应该给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我起个名字,这样便于下面的叙述。
师:言之有理。那就请你给主要人物起个名吧。
生(8):日本女子的名字后面大都带个子,我们就叫主人公汪美信子吧。
(学生鼓掌)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改编。
生(9):荒野上,走过来一队逃荒的人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有的推着破车,有的挑着烂筐,有的背着孩子。他们筋疲力尽,步履蹒跚。
他们的脚下,长着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有几株蒲公英被践踏得毫无生机。
生(10):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看见了脚下的蒲公英,弯腰拔了一株,放在挎着的篮子里。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也学着老妈妈的样子拔蒲公英,她就是汪美信子。接下来是更多的人寻找蒲公英。
生(11):断墙一隅,汪美信子掀起黑色的锅盖,锅里煮的是蒲公英。她给一个老年男子盛了一碗,老人一边咳着,一边吃蒲公英。她又给一个老妈妈盛了一碗,老妈妈唉声叹气地接过碗。汪美信子也给自己盛了一碗,她用筷子夹了蒲公英放在嘴里,脸上露出几分无奈。
生(12):镜头一转,银幕上出现了一所农家院落,几间矮小的房子东倒西歪,院子里胡乱地放着几个破盆烂罐。这时,汪美信子回来了,她放下手中的竹篮,里面是半篮子野菜,她从里面取出一株带根的蒲公英,用铲子栽种在院子里。一个近镜头:蒲公英耷拉着叶子,好像在向人们表白自己的不幸。
师:下面应该让那个被战争夺去了父母的孩子出现了。
生(13):第二年的春天,汪美信子院子里的那株蒲公英长高了些,并且开出美丽的花来。这时,汪美信子拉着一个周岁左右的男孩从屋里走出来。她让孩子坐在凳子上,端来半碗稀粥,准备喂他。孩子用惊惧的目光看着汪美信子,显出沮丧的样子。
师:这里必须交代一下,这个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讨论)
生(14):再拍一组孩子父母死去的镜头,比如爸爸被子弹射中,妈妈被房子砸死。
生(15):这样不好,拍得太实了,同时也不是影片的主要情节。
师:你的意思呢?
生(15):可以再穿插几句画外音:汪美信子喂的是邻居家的孩子,他父亲被炸死,母亲也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现在,汪美信子成了这个孩子的妈妈。
师:这样处理使影片的情节有详有略,很好,下面应该拍那个小男孩在汪美信子的抚育成长的过程,时间跨度很大,怎样安排呢?
(学生沉思)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长大了。
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手法。
生(16):(主动站起)接下来可以安排三组镜头:汪美信子拉着孩子到田地干农活;小男孩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小男孩又长高了,背着书包去上学
师:这位同学也用上了蒙太奇手法,很好!他用三组镜头就表明那个小男孩从一周多岁已经长到六七岁了。下面怎样改编呢?
生(17):安排一组小男孩在学校里上课、玩乐的镜头,表明战争已经过去,大家过上了和平生活。影片到这里可以结束了。
生(18):我不赞成这样的结尾。
师:请你说说如何结尾。
生(18):我认为影片的结尾应该让那个小男孩回到家里。院子里那丛蒲公英已经长成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径直向上,黄色的花朵鲜艳美丽。汪美信子望见儿子放学回来,跑过去抱住孩子,亲吻着孩子,然后摘下一朵蒲公英花给孩子,自己又摘下一朵,放在嘴边噗地一声,白色的茸毛四散开去;小男孩也把蒲公英花放在嘴边用力吹,院子里再次荡漾着母子俩欢乐的笑声(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说明这个结尾安排得好,请这位同学继续谈谈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
生(18):这种结尾一是可以使影片首尾呼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说明战争已经过去,人民过上了和平生活;三是能更好地表现影片反战的主题;四是紧扣了影片的名字蒲公英。(学生鼓掌)
(下课铃响了。一学生主动站起。)
生(19):老师,我认为影片结尾还应有童声合唱: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而且,应该把这支曲子作为主题曲,贯串影片始终。(学生热烈鼓掌)
师:今天这堂课上得很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