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语文《逍遥游》教学反思

语文《逍遥游》教学反思

现在,很多教师朋友都把自己上课的经验总结然后写成教学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逍遥游》教学反思如何写才好呢?今天小编就来介绍《逍遥游》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逍遥游》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 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如果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逍遥游》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逍遥游》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对于文言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在利用学案结合注释自我口述课文的基础上,各组展示成果,同时提出译不通的地方,交予全班讨论解决,这一方案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无法做到的,老师首先引导,共同探讨解决,但绝不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例如,有的学生问到彼且奚适也?怎么理解。学生一时语塞,这时我说:这个句子不好翻译,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大家看‘彼’作何解释?,有生答是‘他’吧?我说对,‘彼’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此处可作‘他’讲,‘且’呢?有生说:表‘将要’我肯定了他的回答,继续追问: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奚适’的理解,‘奚’是什么意思?有生小声说:哪里‘适’呢?到我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哪该怎样翻译?这是什么句式?倒装准确讲,这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前置,它做‘适’的宾语,所以可翻译为齐声说:到哪里去。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有和谐的课堂。这时我结合文中出现的几个同类的例子之二虫又何知等将宾语前置句的这一类型讲透,从而将生硬的语法知识具体化。这种教学方式,我感觉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课堂的参与欲望。

《逍遥游》之难,不在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而在理解那种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我从三笑入手,破解《逍遥游》,而第三笑是全文的关键。宋荣子笑知、行、德、而(能)者,宋荣子达到的境界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理解这一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思考,不难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句话。经过讨论和引导,学生都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便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积极思考道家的逍遥境界。我们可以结合现今的从众心理、凡事做表面文章不实事求是的风气,让学生体会到,大家都称赞你,并不一定你就做得是对的;大家都诽谤你,并不一定你便要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当然,先让学生来举这些例子。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认定自己和外物的区别,辨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了。那么庄子认为,宋荣子达到了逍遥游境界了吗?显然不是。学生能够找到一句话虽然,犹有未树也。从行文的逻辑来看,下面讲的列子,应该比宋荣子高一级了,但是,他也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为什么?让学生去回答,也不难,文章中有,犹有所待也。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所待指的是什么就成了理解逍遥游内涵的一个关口。引导学生去说,多半学生会想到名和利,这就差不多了,再补充,人生在世,最放不下的,首先是利,更难放下一些的是名,引导学生分别举例。再想想,还有什么放不下?教师再联系庄子的鼓盆而歌,那一定会让学生恍然大悟:所待的还有生与死。

看了小编的《逍遥游》教学反思,大家觉得怎么样。本文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