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说,文章的题目是(胆小鬼),作者是(三毛)。【板书胆小鬼三毛】。咱同学有谁知道三毛这位作家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三毛是一位台湾作家。我看过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
师:喜欢她的文章吗,说说理由。
生:她的语言很幽默,风趣,写的内容也很有趣,很新奇。
师:三毛把遥远的撒哈拉沙漠别样的风俗风情呈现到了我们的面前啊,老师读书的时候,正是三毛热盛行的时候,她点燃了我们很多人周游世界的梦想啊。老师在网上找了她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毛。【大屏幕显示三毛照片】左边是学生时代的三毛,右边这张照片,三毛坐在沙漠上,我不确定这是否就是给了三毛无数素材和创作灵感的撒哈拉大沙漠。三毛生性浪漫,她的一生都是四处游历,环绕地球15周,足迹遍及59个国家,是一位相当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胆小鬼》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三毛小时候的一次历险。
同学们早自习的时候读过文章了吧?喜欢这篇文章的举举手,有没有不喜欢的?都喜欢啊,喜欢文章就在情感上贴近了作者了,说一点就行,喜欢的理由。
生:写得太真实了,读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是在写自己一样。
师:呵呵,勾起了相同的体验了,是吗?
生:我觉得三毛简直把小孩子的心理写活了,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
师:所有说啊,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啊。还没有学,同学们就能谈出这么多,看来都读懂了啊。同学们说说,怎么才算读懂一篇文章呢?
生:首先得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能说出来文章的大意。
师:对,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能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师:说得好,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一点很重要。
生: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对,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写出来总是要给读者以感染、启示或是教益的。
生:我觉得,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师: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学们说的很具体也很全面。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要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的。【板书 写什么为什么写 怎样写】
在弄明白这三点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什么?字要认识。大家读文章时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有没有华夏集、词典啊?好,那么老实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挨打柚子练习簿赌赢了 破绽烦躁 缴还 薪水 一大沓强迫
喃喃自语魂不守舍付诸东流 掠了一眼 】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字词的预习很到位,学好语文,字词的积累就是在打基础。 刚刚同学们总结了读懂一篇文章的三个步骤: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接下来,,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文章,这也是老实读书读来的,觉得很受益,给大家,八个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呢?刚才一位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思想、情感。我读鲁迅的《风筝》,读到成年之后的鲁迅看到一篇文章里写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时,他非常痛悔,因为他曾那么残暴摧毁了小弟弟苦心制作的蝴蝶风筝,虽然长大之后的小弟弟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但这更加剧了他的痛苦,文章写他的心沉重地坠着,坠着……我非常理解鲁迅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曾对妹妹做过类似的事情 ,这叫什么,这就叫读出了自己。什么叫读出问题呢?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能读出问题就说明读进去了,读得更深入了。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不是美玉无瑕。好,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总结的三个步骤,采用“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态度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谁先来给大家简要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让我们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生:复述文章。
师:复述得有点太简单了,是吗?老师给大家一个框架,看大屏幕,绿色字体部分是要求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的。
生:根据大屏幕的提示复述课文,复述得非常详尽。
师:太棒了,复述得很详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做到的?
生:感同身受,把自己融进去与三毛一起历险。
师:说得太好了,从别人的故事里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叫读出了自己啊。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们初读时的感受啊?
生:身临其境。
生:心跳的感觉。
生:紧张,替她捏了把汗。
师:有没有勾起同学们对类似的往事的回忆啊?
生:有,想起了有一次偷拿爸爸钱的事。
师:三毛的这篇文章是专为《幼狮少年》的读者写的。《幼狮少年》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一本少年读物,同学们觉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不能做亏心事。
生:告诉我们,要能抵制住诱惑,三毛就是抵不住画片的诱惑,才偷了妈妈的钱,受了这番良心的折磨的。
师:这个认识很深刻。你觉得你们现在都面临哪些诱惑呢?
生:早恋啊,网游啊,希望穿品牌衣服啊等等
师:哦,物质上,精神上的都有,是啊,如果抵不住诱惑,有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生:我觉得也是给家长看的,家长要注重对孩子教育的方法。
师:那你们说,三毛的父母有没有觉察到钱是她拿的呢?
生:知道,文章中啊有很多地方都透露出父母是知道的。
师:那你们怎么看待三毛的父母没有揭穿她的这个做法呢?
生:我觉得这样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毕竟三毛最后把钱还回去了,她知道自己做错了,那就没必要再揭穿她,惩罚她了。
生:她已经受到自己良心的惩罚了,她这一天里的反常举动,想必她的父母也都看在眼里了。
师:是啊,有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啊,开明的父母是能够在孩子的犯错中反省自己的做法的。你们看,三毛的父母在三毛偷钱之后就有了新举措,是什么呢?
生:给零花钱。
师:对,这就是很智慧的做法啊。同学们,你们还从中悟到了什么?恩,同学们能理解到这些,已经很好了。等你们再长大一些,心智再成熟一些,再来读这篇文章,或许还有会新的感受。老师在读完时就想到了“君子慎独”这四个字。什么是“慎独”呢?“慎”是谨慎,“独”是指“独处”,就是说在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要因为无人监督就肆意妄行。独处时的行为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啊?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探讨我们都喜欢的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了,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大家找一找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最喜欢哪个词,有什么发现,或者读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都画下来,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生:我喜欢这句,“我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都红了。”写出了三毛内心的紧张和发虚,唯恐被父亲看出来。
师:恩,你说,她的脸为什么红了,是滚汤把脸给烫红了?
生:脸红不仅仅是因为是喝了一口滚烫,最主要是因为心虚,“接触”这个词表示的主动,有点小心翼翼地感觉,想要观察观察父亲的反应,又有点不敢,心虚,所以就要掩饰一下,就忘了汤是滚烫的,慌慌张张喝了一口,又不敢叫出声来,所以,脸红了。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小孩子不会掩饰,内心的紧张、心虚透过她的动作和表情真是表露无遗了。大家找找,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是这样的,通过动作、表情传达内心活动的?
生:对着那张静静躺着的红票子,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眼光离不开它。
生: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
师:心理描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描写心理活动,另一种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心理活动,我们找出来的这些句子就属于后一种。大家分析分析,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生:一种较直接,一种较含蓄。
师:比如说,这句话,我心想,这个人真是讨厌极了。这是直接写我的心理活动,现在我要改换间接地方式来表达,怎么说呢?
生:我轻蔑地瞟了他一眼,冷笑了一声,转身从他的身边大摇大摆地出去了。
生:我盯着他,皱着眉头,一脸的不耐烦。
师:很形象,真是把内心活动都摆在脸上了。这两种心理描写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交替着用,看情况而定,一种直接强烈,一种含蓄形象。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用得好。口袋里的5元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大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把5元钱比作滚烫的大排骨。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三毛把5元钱比作大排骨呢,为什么不比作熨斗、火炭?
生:我觉得,滚烫的大排骨和5元钱都有共同的一点啊,就是可望不可即。排骨好吃,但是太烫;5元钱能买好多东西,但是不敢花,这种感觉很像。
生:我觉得,比作大排骨,比较符合小孩子的心里,贪吃嘛。
师:有道理,我们总是拿自己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所以小孩子会说雪像棉花糖,月牙像香蕉。大家发现了吧,三毛是在用孩子的口吻来叙事啊,所以,我们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真实,自然,。
师:找找,书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有一次大弟很大方,给了2角钱,那个孙悟空就变了很多次,还去了火焰山。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即使是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来仍期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这里的“响”我觉得用得特别好,有一种很自豪,炫耀的感觉。
师:恩,是的,如果换做“滚、晃”,感觉一下,怎么样?
生:不好,没有声音,显示不出那种炫耀的感觉。
师:恩,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那种炫耀、自豪来。
生:读。
生:他也不肯把压岁钱缴还给父母,我觉得这个“缴还”用得好,有一种强迫的感觉,不是心甘情愿的,迫于父母的威势,没有办法,不敢不给,写活了小孩子的心理。
师:不是主动地缴还,是被动的缴械啊。
生:第24段,“张钞票怎样藏?万一母亲洗衣服,摸出钱来,又怎么了得?书包里不能放,父亲等我们入睡了会去检查的。鞋里不能藏,早晨穿鞋母亲会在一旁看。抽屉不能藏,大弟会去翻。”这一段用了设问和排比,我觉得把一个小孩子那么矛盾的紧张的总是想不出好办法的心理写得很细腻真实,让读者一边读都一边跟着发愁,担心。
师:你看看这组排比句,顺序能否颠倒一下呢?
生:不能,我觉得是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的。
生:按照藏钱地点的保险系数一次排列的。
师:总之,是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了,越想越觉得可能随时暴露啊。
好,咱们归纳归纳同学们的发现。
板书:动作、神态 ——心理
用词精准
妙用修辞
孩子的口吻
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叠词的使用,衬托手法的运用,开头的悬念等等,但是,这些方法的使用都是建立在有切身体会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啊,体验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好,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