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张晓风《我在》课堂教学实录(2篇)

张晓风《我在》课堂教学实录(2篇)

师生对话:一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话题

——《我在》同题异构案例分析

一、开课课题及文本。

我在 [张晓风]

(1)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寂寂青山、迟迟春日,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当时因为小,无法对自己说清楚那番因由,但那份痛,却是记得的。

(2)为什么痛呢?现在才懂,只因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一起挨骂挨打都是好的啊!

(3)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脸还没有开始脏,小手还没有汗湿,老师说:

(4)“XXX”

(5)“在!”

(6)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7)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8)然后,长大了,不必被点名了,却迷上旅行。每到山水胜处,总想举起手来,像那个老是睁着好奇圆眼的孩子,回一声:

(9)“我在。”

(10)“我在”和“某某到此一游”不同,后者张狂跋扈,目无余子,而说“我在”的仍是个清晨去上学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回答长者的问题。

(11)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能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题?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份吗?就连神明,其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天神的存在是无始无终浩浩莽莽的无限,而我是此时际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觉。

(12)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

君家何处走,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3)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又在太虚,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14)《旧约》里记载了一则三千年前的故事,那时老先知以利因年迈而昏聩无能,坐视宠坏的儿子横行,小先知撒母耳却仍是幼童,懵懵懂懂地穿件小法袍在空旷的大圣殿里走来走去。然而,事情发生了,有一夜他听见轻声的呼唤:“撒母耳!”

(15)他虽渴睡却是个机警的孩子,跳起来,便跑到老人以利面前:

(16)“你叫我,我在这里!”

(17)“我没有叫你,”老态龙钟的以利说,“你去睡吧!”

(18)孩子躺下,他又听到相同的叫唤:“撒母耳!”

(19)“我在这里,是你叫我吧?”他又跑到以利跟前。

(20)“不是,我没叫你,你去睡吧。”

(21)第三次他又听见那召唤的声音,小小的孩子实在给弄糊涂了,但他仍然尽快跑到以利面前。

(22)老以利蓦然一惊,原来孩子已经长大了,原来他不是小孩子梦里听错了话,不,他已听到第一次天音,他已面对神圣的召唤。虽然他只是一个稚弱的小孩,虽然他连什么是“天之钟命”也听不懂,可是,旧时代毕竟已结束,少年英雄会受天承运挑起八方风雨。

(23)“小撒母耳,回去吧!有些事,你以前不懂,如果你再听到那声音,你就说:‘神啊!请说,我在这里。’”

(24)撒母耳果真第四度听到声音,夜空烁烁,廊柱耸立如历史,声音从风中来,声音从星光中来,声音从心底的潮声中来,来召唤一个孩子。撒母耳自此至死,一直是个威仪赫赫的先知,只因多年前,当他还是稚童的时候,他答应了那声呼唤,并且说:“我,在这里。”

(25)我当然不是先知,从来没有想做“救星”的大志,却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26)这辈子从来没喝得那么多,大约是一瓶啤酒吧,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朋友吃饭,对着仰着脖子的敬酒者你很难说“不”。他们喝酒的样子和我习见的学院人士大不相同,几杯下肚,忽然红上脸来,原来酒的力量竟是这么大的。起先,那些宽阔黧黑的脸不免不自觉地有一份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的卑抑,但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

(27)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28)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这个岛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鸟屿,岩岸是美丽的黑得发亮的玄武石组成的。浪大时,水珠会跳过教室直落到操场上来,澄莹的蓝波里有珍贵的丁香鱼,此刻餐桌上则是酥炸的海胆,鲜美的小鳝……然而这样一个岛,却没有淡水。

(29)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30)读书,也是一种“在”。

(31)有一年,到图书馆去,翻一本《春在堂笔记》,那是俞樾先生的集子,红绸精装的封面,打开封底一看,竟然从来也没人借阅过,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心念一动,便把书借回家去。书在,春在,但也要读者在才行啊!我的读书生涯竟像某些人玩“碟仙”,仿佛面对作者的精魄。对我而言,李贺是随召而至的,悲哀悼亡的时刻,我会说:“我在这里,来给我念那首《苦昼短》吧!念‘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读那首韦应物的《调笑令》的时候,我会轻轻地念:“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一面觉得自己就是那从唐朝一直狂弛至今不停的战马,不,也许不是马,只是一股激情,被美所迷,被莽莽黄沙和胭脂红的落日所震慑,因而心绪万千,不知所止的激情。

(32)看书的时候,书上总有绰绰人影,其中有我,我总在那里。

(33)《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

(34)“亚当,你在哪里?”

(35)他噤而不答。

(36)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

(37)“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38)“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39)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40)“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二、两种课堂实录(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略有出入。)

课堂实录(一) 执教者:茆晓明

㈠导语

师:恕我孤陋寡闻,张晓风的作品第一次阅读。和同学们一样也是对文章感到很陌生,只不过比同学提前两个小时看到了这篇文章。读到文章题目《我在》时,我脑中迸出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请问,“思”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按:上课时说成并板书成了笛福,本课第一处失误)

生:(齐答)思考、思索

师:我想,“思”可以理解成“反思、思考、思索”。(板书)文章很长,不太能读懂,老师也一样。一般来说,我们读文章不太能读懂时,先了解一些别人的评价,或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课件:作者生平。)

(按:由哲学思考导入是可取的,但似乎将文章的主旨建构在“我思”上,反而削弱“我在”的本义,本课的第二处失误)

㈡整体感知

师:作者是江苏人,现为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文学很有意思,多与医学有联系,有弃医从文的鲁迅,有做过医生现在还开心理诊所的北京女作家毕淑敏。评论家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怀旧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其文章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作品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同学们能从上述评论中找到解读本文的钥匙吗?(课件:钥匙——作品风格:怀乡、怀旧、古典、现代、宗教)

师:同学们是否同意?如果没有意见,请再浏览文章,带着这五把钥匙,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中写到了哪些材料?

(按:钥匙的寻找环节很好,但是这些钥匙开的“锁”没有引领学生把握,如果先请同学们自己谈谈文章初读后的感受,然后引到“我在”的初步理解上,把“锁”定位在“‘我在’的含义”上,学生再读文章的思维会集中一些。正由于欠缺如此环节,学生再浏览文章时头绪较多,授课者明显感觉到学生注意力有点分散。)

师:似乎同学们在概括时没有把握,请看一下老师如何概括这些材料的。同学们如果认为概括得不够准确,可以提出来讨论。

(课件:材料一:小学老师点名回答“在”!材料二:去欧美旅游选《长干曲》。材料三:老新先知回答天音。材料四:在小离岛纪念屈原为小学捐书。材料五:读中国古诗词和西方《旧约》)

生:(点头)

师:同学们似乎觉得老师概括得还行,那么姑且认可老师的概括吧。上述五种材料中同学们哪一种比较熟悉,有过类似情境吗?(学生齐答“有,第一个材料”,一女生声音尤其响亮。授课者随机请该女生回答。)请问因生病不能回答老师点名是什么感觉?

生:痛。

师:是你自己的感觉还是作者的感觉?

生:作者的。

师:那么你呢?

生:(笑,没有回答)

师:或许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正求之不得呢。(生笑)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当时的感觉和现在的感觉不一样。

生(齐答):当时……但那份痛,现在才懂

师:当时只是记得那份痛,现在才懂,似乎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

生(一男生迫不及待地):反思

师:对,反思。(指向黑板板书)从作者情感来说,文中有更明确对比的一些词语,请学号是1号的同学找一找。

生:“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和“饱满的幸福”。

师:找得很好。两相对比,态度鲜明。然而作者的态度不仅仅停留在小学点名的片段,还……

生(前排一女生答得很快):还有长大后旅行。

师(随机请该女生)这里有对比吗?

生:有。“我在”和“某某到此一游”。

师:你朗读一下这一段好吗?(该女生朗读)作者态度有何不同?

生:“某某到此一游”显得张扬跋扈,目无余子。

师:能用自己的话谈一下理解吗?

生(回答问题的女生在思考,一男生小声说:高傲。)

师:除了高傲还有其他理解吗?(生沉默,在思考)注意一下“在”和“游”的区别。

生(学号为2号):“我在”说明自己在这里,与这里融为一体。“一游”说明观看,还要离开此地的,自我意识较浓,不会与此处融为一体。

师:非常精彩。我们现在已经清楚:“我在”是要与世界融为一体,而且必须主动地与世界融为一体。老师给同学们朗读一下第9段,同学们注意此段议论和我们刚才的理解吻合不吻合。(师朗读第9段)

师(读完后让同学们思考片刻):刚才有一处老师读得很慢,很怕把“句读”读“破”了。找出来了吗?

生(学号为3号,回答问题时很快找到那处语句):哪一种……前提?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亲密情谊的前提是我和你都在这里,你我同在。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齐摇头)那么神明的“昔在、今在、恒在、无所不在”如何理解呢?

生(沉思)

(按:教师备课时在对神明的理解上也没吃透,随机问出这个问题后,有点后悔,心中有点忐忑,但又不得不回答。在突发场景中,教师想起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过:在对文本把握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寻找文章的字词句的连贯性,从字词句中挖掘。)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