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二、文本研习
1.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么?
学生概括:
(师出示幻灯片:战争与人
战争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战争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战争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让我们透过这场战争来看人,通过这场遭遇来看索科洛夫)
2.请同学们谈谈关于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
生: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尽管遭遇了那么多不幸。
生:他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能从火线逃生。
生:他也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很爱国的人。
生:他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这从他收养凡尼亚可以看出。
师:好,这是你们初步阅读的成果,也是你们继续学习的基础。可是,我的原初印象和你们的完全不一样,请允许我也表达一下。
3.师生对话探讨:索科洛夫无情吗?
师:你可以反驳我的观点,反驳支撑观点的论据,也可以反驳我的思考方法,但是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在哪里
(生接着在原文中寻找自己的论点论据的文字。师出示观点及论据。观点:索科洛夫比较冷酷无情,论据:(1)34页第二段中间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怎么这么理智?他怎么一点不表示悲伤?(2)3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嘿,见是见到了五月九号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手打死了。记得很清楚,胜利那一天,头脑很清晰,一点也不伤感,还嘿呀嘿的,好像很轻松啊。(3)36页第二段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很轻描淡写,为什么不是扑上去哭呢?)
生:老师您说的第一个论据刚好说明索科洛夫很善良,而不是冷酷无情,他自己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希望别人的家庭不要再受到伤害。
师:(一直有意坚持为自己辩解)但这不能作为他不为自己亲人悲伤的借口啊。
生:老师您说的第二句话最后的标点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前后两个省略号表明他说话断断续续,心情很不好受。
师:你读书很仔细,竟然从标点符号中读出了隐含的信息。而且我的一个输入符号错误也没逃过你的火眼金睛。真厉害啊!但这只是
生:他的儿子死了,他怎么能不伤心呢?
师:请用原文说话,可以吗?我们不架空分析,那样的分析毫无意义。
生:35页第一段最后,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痛
师:这里是讲他的妻子女儿。
生:不都是亲人吗,而且刚好可以证明你第一个论据是不成立的。
生:36页第三段开头,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这里明确说明了爱子死后索科洛夫的心情。
生:老师您说的第三个论据也不成立,当时有很多人在场,有军官,有士兵,在这样的场合扑上去哭,未免太不男人了。(全场大笑)
师:(笑)你这话很有煽动性啊,不过,我还要问你,文中有无直接表明他的心情的语句?
生:有,就在这段最后: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师:(笑着追问这个学生)好,你说得好。我还想请教你,大家把我批得这么惨,那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请帮我找找根源。
生:我怎么知道你怎么想的呢?(又引起一阵笑声,笑声中另一学生站起)
生:老师,我想,您肯定是想让我们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而且,您没有联系上下文来看,所以思考是片面的。(掌声)
师:特别感谢这个同学如此理解老师,给我一个台阶下,同时也给我指出了症结所在。我想我下次一定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作整体性思考,避免断章取义。
(板书:结合语境,整体思考)
生:老师,我刚刚华夏集了,嘿这个字,它有三种意思,打招呼表示得意表示惊讶,我想文中是表示惊讶,而不是您说的得意,他根本没想到战争胜利了,他却收到这样的胜利礼物;他根本没想到他日思夜盼的喜相逢竟是生死离别;他根本没想到在妻女三亡之后,他还要承受这样的打击!命运呀(该生越说越激动)
师:你钻研探究的精神,特别值得表扬。朱光潜先生说,读经典文学作品要咬文嚼字,怎么咬文嚼字,这位同学给我们作了最精彩的阐释。请给予她掌声鼓励。(同时,写出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的一句话:虾米皮,熬白菜,嘿!)
[4]
汪曾祺先生和我们刚学过的《想北平》作者老舍先生一样,特别热爱北平,他特别热爱北平的包括大白菜在内的普通市民生活,一个嘿字极其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的这种热爱之情,由衷享受的自得之情。
确实啊,同学们,一字传神,经典的作品里,一个字,一个标点,你钻进去,可能就会发现一个世界。刚刚这个同学讲得好啊,要咬文嚼字啊。
(板书:咬文嚼字)
(师出示幻灯片:索科洛夫坚强、自制、尊严、温情的军人形象。师作简单解释:索科洛夫表面上很平静,仿佛显得冷酷,甚至有点麻木,那都是战争惹的祸。他的内心却始终涌动着爱的激流、伤感的激流。同时,索科洛夫绝不会是祥林嫂,他绝不会轻易在别人面前流泪,正如,当前特别流行的余华的小说《兄弟》中李兰教育孩子所说,眼泪不要在外人面前流。索科洛夫是个相当自制有尊严的军人。作品很有内蕴,人物很有张力,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大家想看的。那一眼看穿的,恐怕肯定不是最优秀作品)
师(笑着问):大家如果当导演,你挑谁来演索科洛夫?周润发、陈道明还是李亚鹏、陆毅?
生:当然选周润发、陈道明了,他们站在那里就是一本书。
师: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越嚼越有味,越探究越有兴致,好,让我们继续往文章更深处挖掘。
4.本文是一个人的遭遇,写了索科洛夫,为什么还要写凡尼亚呢?
师:小说是靠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反映现实生活的,也就是说,写凡尼亚对于索科洛夫的形象塑造,对于表现主题有何帮助呢?
生:因为凡尼亚和他有共同的遭遇。37页中间,爸爸牺牲了,妈妈被炸死了,没有一个亲人,只能孤身流浪。
师:同样的遭遇,为什么还要再写一个,不是重复吗?
生:他们俩不是重复的,因为凡尼亚是小孩(笑声)而且,有了凡尼亚,索科洛夫的生活变得与以前不同,他好像换了一个人。
师:请从原文找出必要的依据。
生:38页最后,我跟他睡在一块儿,好久以来头一次很安宁地睡去了。39页上面,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师:你找的语句很能说明问题。那么,凡尼亚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孩,竟然让经受如此磨难的索科洛夫如此快乐?
生:他是个特别可爱的小孩,他那对眼睛呀,亮得像雨后的黑夜的星星!他那么惹我喜爱。
生:37页最后一段,当我告诉他我是他爸爸后,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他是如此的天真烂漫,如此地喜欢我需要我,当然我也特别喜爱他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一层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想这是幸福的雾,幸福的打战,幸福的发抖(掌声)
生:他是一个让人一见就热泪怎么也忍不住的小孩
生:(马上有另一学生站起反驳)你说错了,索科洛夫并不是和他第一次见面。
生:你没看到37页倒数第二段,不是明明写着了吗?
(见另一学生还要反驳,师示意先让他说完)
生:他是一个让我一下子就打定主意和他再也不分开的小孩。
师:我想问你,是什么让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是什么让我就一下子就打定主意和他再也不分开了?
生:是他太可怜了。
生:是他和我共同的遭遇引起的共鸣。
师:你也说到共同的遭遇,我想追问一下,假如把他们的遭遇放在天平的两端,哪一边可能更沉一点?
生:我想是凡尼亚,他也遭遇了亲人的逝去,但他年龄太小了。
生:他这么小就遭受如此非人的磨难,真不敢想象,难怪连索科洛夫见到他也禁不住要爱怜他,保护他。
生:这真是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怎能再分开,(掌声)而且,他这么小的年龄,本该是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现在却要承受这么大的苦难,战争啊,真是太残忍了。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到这里,我还想补充一点,关于索科洛夫,他自己早已是千疮百孔了,但是,他还是一下子就打定主意要给这个小雏儿遮风挡雨,让他重回爱的怀抱。而他的这一决定,就意味着,他要承担重新抚养一个孩子的无数辛苦与责任啊!所以,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要情不自禁地感叹,人啊,你可以是多么地坚韧与伟大!让我们为如此善良美好、坚韧伟大的人性而鼓掌!
(热烈的掌声。板书: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师:好,让我们继续探究。我们刚刚谈到,凡尼亚的出现使索科洛夫很快乐,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凡尼亚,索科洛夫从此就过上最安宁、最幸福的生活了呢?
[4]
生:不是,40页中间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说明他的内心仍是忧伤的。
生:40页最后一段,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一片漆黑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些都说明他的心并没有完全走出黑暗,他并没有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说明,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太大了,任何人恐怕都很难迅速走出。
生:读到凡尼亚这里,我才进一步读懂了一个问题,就像老师您刚刚说的,索科洛夫看似好像很冷酷,实际上他一点也不冷酷,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热心肠的男人,只不过,受到太大的伤害后,他的心暂时有点麻木了。他需要一个新的触动,而凡尼亚的出现让我们感觉到索科洛夫受伤的心又苏醒了过来,你从他对凡尼亚的爱抚、疼爱就可看出他是一个多么温情、善良、坚强、热爱生活的人。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反差,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写两个不同的人,读起来特别有味道。
生:我也赞同他的观点,凡尼亚的出现让我们可以从更多侧面了解索科洛夫,索科洛夫的性格也就更全面了,他的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师出示幻灯片(1)凡尼亚是索科洛夫遭遇的一部分,是遭遇中的遭遇,而且两人遭遇互补。师解释:亲情世界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你看,他们两人把一切不幸都承受了。他们两人的遭遇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遭遇啊。(2)凡尼亚是索科洛夫走向新生的契机。师解释:是凡尼亚使索科洛夫重新证明自己,给了他再次成为一个刚强的男子汉的机会,也是凡尼亚,再次激发了索科洛夫内心的所有柔情与斗志,从此,勇敢的心又回来了。(3)尽管凡尼亚白天里抚慰了索科洛夫这一颗受尽折磨的心。但夜晚索科洛夫仍要泪湿枕头,他仍要到处流浪。战争的伤害呀,得要多少年才能弥合呢?)
三、欣赏性阅读
(师在给索科洛夫的形象作小结时,尤其是在讲到泪湿枕头这一细节时,有意加以渲染一种悲情的氛围,渲染后,音乐响起)
师:当这样悲怆的音乐响起时,你愿意读课文的哪一片段。
(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师:同学们,我提议,我们再一起合着配乐朗读一下课文40页最后一段。我先读,当我停下来时,大家一起有感情地往下接着读。
师:配乐朗读最后一节:这些,老兄,倒没什么我怕
生:有感情地读:我怕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同学们都沉浸在一种悲情的氛围中)
师:(再适时点拨一下。深情地)在野生动物世界,据说,狼总在月夜,就着月光舔舐伤口,这样,疗伤效果很好。在人世间呢,不也一样吗?白天,我们往往带着很多面具跳舞,而每个夜晚来临时,那便是我们心灵生活的开始。你会检点白天所做的一切,你可能会忏悔、忧伤、思索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秋夜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后,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我们的索科洛夫呢,每个夜晚,都要独自舔舐伤口,泪湿整个枕头,泪为谁而流为亲人而流,为战争而流!残酷的战争啊,给人带来的伤害太深了,你说要有多深,就有多深啊
(板书:战争的伤害)
四、小结
本文的主题、内容,如果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出示幻灯片(字旁配上索科洛夫与凡尼亚走向他乡的图片):
战人争①战人争②
师(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教师作深情解释:①在战争面前,人是多么渺小、无助、脆弱。这个人便是索科洛夫,或是凡尼亚。他们遭遇战争就遭遇了非人磨难,过上非人的生活。索科洛夫,始终无法安宁,凡尼亚沦为一个乞讨的流浪小孩。②当索科洛夫遇到了同样遭遇的凡尼亚时,事情便有了转机。他们相互支撑着站立,左一撇是索科洛夫,右一捺就是凡尼亚。在索科洛夫的庇护下,凡尼亚又可以像一个孩子那样幸福生活下去。而凡尼亚的遭遇激发了索科洛夫内心的所有柔情,男子汉的刚强勇敢的心又回来了。当这一大一小两人互相抚慰着走向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时,是怎样动情感人的画面啊,我们从心底会自然涌起一股暖流,升腾起一丝希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的脚还深陷在战争的泥潭里,这也预示着索科洛夫乃至俄罗斯民族,要想完全摆脱战争的阴影,尤其是心灵创伤,道路是漫长的。
然而,毕竟遭遇战争的人已经昂起了头,挺起了腰杆,有道是心若在,梦就在,有爱的存在,生命就能进行,生命之花就会开出最绚丽芬芳的花朵。)
五、启示与感悟
1.战争是不幸的,而目睹战争背景下的人性闪光,则是不幸中的大幸。
2.祈祷和平,珍惜和平。虽然,我们不能为世界和平直接做点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和睦邻里,和睦家庭,和睦校园,与人为善,做一个和谐的人。
[4]
3.像索科洛夫那样生活,不管生活中遭遇了什么,都要永远朝着生活的亮光出发。
六、教后反思
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文篇幅比较长,一节课教学有点难度,如何在短时间里,引领学生比较主动地、比较深入地走入文本,这成为这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主要借鉴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篇小说,它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基于此,本文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索科洛夫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刻画他形象的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初读印象,在学生读后,老师有意表达一种不同观点(当然,这也是初读时确实有过的感受),在观点碰撞中,促使他们进一步仔细探究课文,而且也想通过此举,让他们养成读书深思的好习惯。同时,表达观点要有理有据,分析问题要结合上下文,联系全文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也想通过这种碰撞交流,实现师生真正平等的对话交流。一般意义上,教师总是处于全知全能的权威地位,学生很难也不敢向权威挑战。当教师处于错误状态下,会怎样呢?实践证明,当教师出了错误时,学生处于一种少有的亢奋状态中,他们迸发出了少有的激情,而当情绪激奋时,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显得更加流畅、自如。他们从各个角度尝试去批驳教师,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心。课后,乃至课堂中,我就在想,这哪是我在上课,这分明是学生在给我上课,在教育我,在反驳我,而且,他们反驳得越激烈,越群情激昂,我的内心就越高兴,就越享受这个过程。学生批驳得很过瘾,也就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也因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找回了自我,回复了主体地位而由衷地喜悦。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激情在互动中燃烧,思维在碰撞中绚烂!
两点遗憾。当师生倾情互动,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感知与探究后,师生共同沉浸在由文本所创设的特定悲情氛围中,这时,特别有感染力的与本文情境相当吻合的神秘园音乐适时响起,同学们真有点动情,又动容了。在音乐的伴奏下,大家都有感情地读自己特别有体会的段落,这时的阅读已超越了所谓机械的分析与意义求解,完全是一种徜徉在经典文学世界中的享受。不过遗憾的是,教师为了要给文章作一下小结,完成这个常规课堂的一个必要环节,只能匆匆将学生打断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要小结一下,能不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充分朗读,然后就让这堂课在朗读声中结束呢?我想这样也许会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另外,我常常在上完一篇文章时,喜欢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告诉同学,我个人的想法是给他们作一个参考,因为我也是一个读者,但现在又有点困惑,这样是不是有点自显高明的意思,是不是有点硬塞给同学接受的嫌疑,或者,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谈谈阅读感受,是不是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