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例导入(参见《教学设计(必修一)》第120页)
写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问题是怎样写,观点才能鲜明呢?我们先看下面的这段文字,你能判断哪一句是观点吗?
常言道:勤能补拙。居里夫人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深夜。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
明确:会发生“勤能补拙”与“惜时如金”的两派观点的情况。观点提出后的材料并不是来证明观点的。
所以议论文的观点鲜明,首先必须要作者对观点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勤能补拙的关键是勤、拙二字,居里夫人是勤的,但她并不拙,对观点似是而非的认识,是导致观点模糊的原因之一。
二、明确什么叫观点
1、翻开课本P45,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观点的定义(跳读,筛选信息)
明确:定义:第三段中“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那么它就一定是一个句子,一个论断;而不是一个短语,一个词语。
2、回顾本专题三篇课文的观点即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不是一个论断?
明确:《劝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中心论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中的杰作
三、明晰中心论点的要求——鲜明,以及怎样做到鲜明
1、从P45页的文章当中寻找中心论点的要求以及达到这一要求的方法。请标上序号。
明确:鲜明
①认真思考所论及的问题
②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③清晰地表达-语言: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
-位置:放在开头或结尾的突出位置(段首段尾以及篇首篇尾)
四、典例示范——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
1、下面我们阅读这两篇议论文,看一下它们有没有做到观点鲜明,他们用到了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三种方法吗?请快速找出它们的中心论点。并且看看它们在怎样执行第二条方法“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一篇属于并列式
第二篇属于先对照式(即对比)之后再层进式(即递进)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会有交叉运用,如第二篇例文)(分论点之间有哪些形式)
①并列式。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
②层进式。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
③对照式。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
06年北京高考题
(一) 北京的符号
北京的历史很长很长,能代表北京的事物很多很多。什么是最能代表北京,最能代表它的过去和现在的呢?我想应该是“北京人”头盖骨了,它就是北京的符号。
“北京人”头盖骨代表了北京古老的文明。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仍是蛮荒之地的时候,在北京的周口店,已经出现了“北京人”。这证明了什么?这证明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勤劳,多么勇敢,多么富有创造力,他们为了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取胜,发明了各种工具,因而成为了人。50万年前出现了“北京人”,是这个符号第一个喻义:它象征着中国古老的文明;象征着北京人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力传统;象征着北京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北京人”头盖骨铭记着北京曾经的屈辱。1941年,日本人把当时挖掘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和全部山顶洞的人类资料装在两个大箱子里准备运往美国。可是在战乱中,那两箱“北京的符号”不知去向,至今也没有找到。这证明了什么?这证明北京落后过,挨打过,被盗过,证明我们曾经连自己祖宗的尸骨和遗物都看不好,被别人拿了去。“北京人”头盖骨被盗继而失踪,是这个符号的第二个喻义:它象征着北京曾任人宰割的屈辱,象征着北京人曾经的腐败、懦弱,象征着北京人曾经的倾颓、衰败。
“北京人”头盖骨也记录着北京崛起。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已逐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1966年,科学家们再次在周口店挖掘出了几块珍贵的北京人头骨,并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出。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失踪的那一天起,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寻找“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当地政府也准备参与其中。又证明了什么?这证明我们北京人是勇士,不是懦夫,摔倒了,爬起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尽力挽回以前的损失,激起民族自豪感,促进今天的发展。寻找失去的“北京人”头盖骨,是这个符号的第三个含义:它象征着今天的北京人从摔倒的泥潭里勇敢地爬出来,重整旗鼓,顽强的崛起;象征今天的北京人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昂首挺胸,激流勇进。
让我们把北京的符号—“北京人”头盖骨——牢记在心,发扬祖先勤奋勇敢、不畏艰险、不断创新的精神,铭记过去的伤痛,接过今天的人们手中的接力棒,为北京的符号的明天续写更辉煌的一页。
(二)说“探索”
(点:以引用开头,点明论点)
有这样一句话:“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意思是说,越深入探索的人所得越多。因此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
(正:正面列举两例,证明论点)
是的,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看到壮美的景致,只有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获得珍贵的成果。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神秘的数学问题挑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水稻学家袁隆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寻找野生水稻,从而探索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成为中国“水稻之父”……还有无数的学者、勇士,他们无畏于“涉深水”,在更高、更深的领域开拓,进取。
(反:从反面假设举例,与上段形成对比)
反之,如果对任何事物只是浅尝辄止,稍有些“小鱼小虾”的收获就洋洋得意,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止步不前,那么自古至今,就不会取得什么生产上、科技上的进步,人们也不会创造什么现代化生活了。诺贝尔早在1862年,在其父亲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就发明了雷管。如果陶醉于这眼前的“小鱼小虾”就不会有后来的炸药的问世,也不会有欧洲工业革命中矿山、铁路、运河业的繁荣,更不会有当今世界由诺贝尔“千百次失败、千百次又重来”的精神而感召着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等领域的佼佼者的追随。
(深:正反对比为说明下面的论点“涉深水”,而涉深水会有困难,但不能因困难而停步。)
也许有人会说:“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如果仅因为探索的危险就停止活动,固守在“鱼虾”之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成为泡影。(说理)//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研究各种草药的性味、功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他还亲口尝试草药,有几次竟中毒昏迷,性命垂危,但他没有退缩,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举例)//试想,如果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对医药的了解将会多么贫乏,可怜?“喂蛟龙”固然可怕,但固步自封,乃至坐吃山空是更加可怕的。
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钻研,去开创新天地,创造出比我们的父辈更辉煌的成就。
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分论点的要求:
1、分论点是正确的,有价值,有针对性的
2、分论点必须能支撑起中心论点
3、各分论点之间相对独立,等称,不相包容,不相交叉
五、补充资料——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分论点的一些方法
1、分解法
(1)将组成中心论点的若干概念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观点,再逐一论证
示例:中心论点:学生应在德、智、体在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分论点一:要重视德育
分论点二:要重视智育
分论点三:要重视体育
分论点四:德,智,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将组成中心论点的某一个概念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观点再逐一论证
示例:中心论点:做人要有责任心
(对中学生来讲)
分论点一:首先要担起家庭责任
分论点二:还要担起社会责任
2、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
示例1:中心论点:应当学好语文
分论点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为什么要学好语文)
分论点二: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怎样学好语文)
示例2:
中心论点:中学生要参加家务劳动(三个可以都是“为什么”)
分论点一: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
分论点二: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分论点三: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示例3: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 (三个可以都是“怎么做”)
分论点一:首先要承认困难.
分论点二: 其次是不怕困难.
分论点三: 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3、对比法
从假设的角度,对论点进行正反分析
示例:论点:爱子不当则害之.
分论点一: 爱子适当,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分论点二: 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辩证分解法
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剖析分解
中心论点:正确对待嫉妒心.
分论点一:妒嫉心理往往导致缺德行为.
分论点二:妒嫉心也可以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分论点三:将妒嫉心化作追赶他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