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主旨。
2、学习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
目标1、2
【预习导学】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查资料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将本文中你不认识的字华夏集写在下面横线上
阴晦( hu ) 装弶 (jing ) 脚踝(hui ) 嗤笑(chī )
恣睢(z suī) 萧索 ( ) 隔膜( ) 惘然(wǎng )
2、解词:
隔膜: 恣睢:
惘然: 聚族而居: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本文以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组织材料。
(四)研讨课文
3、找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闰土 、 杨二嫂 、 “我”
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及对我的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肖像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旧毡帽,薄棉衣,手又粗又笨且开裂。
动作语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分别时躲到厨房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羽毛态度恭敬,称“我”老爷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要一副香炉和烛台。
性格特征聪明伶俐、勇敢能干、纯真无邪、朝气蓬勃,脑海里有许多稀奇事的充满活力的少年英雄。毫无生气活力,憔悴不堪,麻木,呆滞,但有着农民特有的憨厚、纯朴、诚实的性格特征。
4、闰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表明了什么?
明确:表明闰土已经信奉神灵,希望由“神”来帮助自己改变命运。
5、“二十年时间”,是什么使得闰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民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不仅剥夺了他的青春,吞噬了他的活力,麻木了他的神经,而且简直使他变成了一个木偶式的人。
二十年前外貌“豆腐西施”、年轻貌美
二十年后 外貌细脚伶仃、“圆规”、凸颧骨、薄嘴唇、
动作塞、拿、跑
语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尖刻
性格泼悍、放肆、明拿暗偷、尖酸刻薄、爱贪小财、自私自利、势利庸俗
6、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的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尖刻,自私庸俗,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毒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是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教师小结:二十年,少年时的小伙伴已经由一个天真无邪、聪明伶俐的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麻木、呆滞、憔悴不堪的农民,“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也变成了一个“圆规” ,而且尖酸刻薄、爱贪小财,更可悲的是“我”与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闰土的形象。
闰土的形象: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2、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
(1)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答: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
杨二嫂:尖刻泼辣,自私庸俗。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和遭遇,但他们同样受到旧社会的毒害,从他们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乡人的变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对人物的对比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3、“我”“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深层探究,分析课文。
1、课文描写宏儿与水生的作用是什么?我希望宏儿与水生过怎样的生活?
明确:宏儿与水生是“我”和闰土亲密关系的延伸。“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文中“我”与宏儿的对话,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表达了打破彼此间的隔膜,再探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与追求。
2、阅读(86——88段)思考:
(1)作者否定了哪三种生活?“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如“我”辛苦展转:到处奔波,不安定的生活。如闰土辛苦麻木,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如杨二嫂辛苦恣睢: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势力。
(2)“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新的生活”指消除了人与人之间隔膜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生活。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我”害怕什么?
明确:表现“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迷惘的思想。
(4)“手制的偶像”比喻什么?为什么把“希望”比作“手制的偶像”?
明确:“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手制的偶像”是脆弱的、虚拟的,形容“希望”的脆弱。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我”使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5)如何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确:把“希望”比作路,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表现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告诉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希望是靠人去实践的,只有美好的希望而不去实践,希望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有去探索实践,才有实现的可能。
教师小结:《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三、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四、拓展延伸:
积累三句关于“奋斗”的名言警句。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