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综合资料之二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综合资料之二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

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北(一说在嘉鱼县东北),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

曹操:三国时候的政治家。汉献帝(190-220)时做丞相、大将军。

华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坚利县西北。

五、词语注释:

相持——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挡——抵抗的意思。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弥漫。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迎风眺望——迎着风在高处向远方看。

隐隐约约——看到的或听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定睛——集中视线。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银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