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这篇课文集中描写了南美洲一次骑牛比赛的生动场景,注意突出了一个骑手的高超技术,含蓄揭示了这位骑手获得成功的艰辛历程,从而启迪人们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通过“骑牛比赛”这一情境的创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合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同学们,南美洲是地球上七大洲之一,那里的人们特别爱看骑牛比赛,这“骑牛比赛”就是看谁能在训练已久的公牛背上待的时间长而不掉下来,谁就是冠军。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南美洲看一场激动人心的骑牛比赛,好不好?
(板书课题,齐读)
[评析]低年级学生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本来,“南美洲”、“骑牛比赛”等与学生比较陌生,教师及时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变为一个观看者的身份,兴趣倍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1)找出“特别”在文中的句子。
①指名学生回答读出。
②换词理解:十分、非常。
③指导用“特别”口头练习说话。
④师:文中哪儿可以看出“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
生:一到休息日,赛场周围就挤满了人。
⑤指导朗读:重读“一到、挤满”。
[评析]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对学生能在文中轻松找到答案的问题,应重在指导朗读感悟。
(2)找出“热烈”在文中所在的句子。
①指名学生回答,读出。
②师:请同学们来点热烈的掌声!(生鼓掌演示)“再热烈些!”(生面带微笑使劲鼓掌)
师:刚才大家的掌声就十分热烈了!
[评析]“热烈”、“特别”同是理解词语,但方法上却不是简单的重复。对“特别”的理解重在指导“换词”、“口头说话”的形式上,而对“热烈”的理解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动作,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观感进行理解。
③指导书写“热烈”
三、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听录音,一边听一边找出描写文中两幅插图的句子或段落。
2.第一幅插图:
①练习看图说话。
生:一位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
生:只有一位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②理解“疯狂”。
生:“疯狂”就是上下蹦跳。(边说边作动作,学生大笑)
生:我通过看图知道,公牛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喘着粗气,这就叫“疯狂”。(师及时表扬他善于观察)
③师引述:尽管公牛,他还是
。可以看出这位骑手的本领怎么样?(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生:可看出这位骑手的本领特别大。
师:这就叫做“技艺高超”。
④师:这位骑手技艺高超,其余骑手表现得怎么样呢?(指名学生读出有关语句,再齐读)
过渡:为什么这位骑手没从牛背上摔下来呢?
3.看第二幅图:
①练习说话:一位小姑娘给这位骑手献上一束鲜花,并且问他。
②骑手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读出,并理解)
③齐读感悟
[评析]合理地利用插图,把插图用在刀刃上,直接切入重难点,打破了传统的“老三段”分析法;对骑手“技艺高超”的理解,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感悟以及与其余骑手的表现进行对比的方法;对“疯狂”一词的理解,更是新颖:学生自己理解,结合插图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真可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评]低年级学生一般对童话文章感兴趣,对《骑牛比赛》此类课文,由于离学生实际较远,学生不太感兴趣,假如老师再进行枯燥无味的分析,学生更是没兴趣。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轻松探讨的学习氛围,设计了此篇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先对“南美洲”、“骑牛比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以一个观看者的身份进入学习,消除距离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读书的欲望。遥远异域的奇特风光和独特比赛,首先给了学生一个视觉和感觉上的刺激,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到一个最高点。
2.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的穿插使用,让学生的视觉有一种跳跃感,同时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扎扎实实用心观察所学知识。打破传统的分析法,合理地利用插图,直接切入课文重难点,适时利用插图,练习学生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想、去说,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天地。
3.留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恰当中肯的评价。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智慧的每一位闪光送出我内心深处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并获得知识的满足与快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感受语文的优美。课堂上阵阵掌声就是最好的说明。
4.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与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范读,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深究课文的欲望;在指导朗读时,注重启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