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重难点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教诲”等新词的意思,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2.抓前后两则对话的对比,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展开情境揣摩、触情练笔等语言实践,理解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
3.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重难点: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模型)、课件、学习活动建议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出示杨桃,师简要介绍,启发学生兴趣
2.在著名作家岑桑心中,杨桃不仅仅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齐读)
【激发期待:以悬念式、趣味式、联想式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导入文本学习,激发与文本对话欲望,成为体验文本的引线、探究文本的前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交流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着重纠正字音: 半晌(shǎng) 教诲(huì)
点拨“教诲”是表示有教育意义的话语,所以“诲”字是言字旁。
师范写“诲”字,注意其中“母”的笔顺,学生当堂练写
3.默读课文,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交流:(集体完善事情经过)
【感知文本:以读正确、读通顺为朗读目标,是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巧设感知性话题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三)探究“我”的作画态度,初识“实事求是”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谈感受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根据学情,相机定位:老老实实,启动“学的活动”,提出活动建议:
4.小组活动
5.交流反馈预设(一):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出示句子: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师采访坐在前排靠边的同学:这个座位会给看杨桃、画杨桃带来什么影响?
6.交流反馈预设(二):老老实实地遵从父亲的叮嘱。出示句子: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1)反向思考:在那个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会把杨桃画成怎样呢?理解“想当然”、“走了样”
(2)指导朗读:抓住不同情境的提示语,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体会“叮嘱”。
当我提笔开始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齐读句子)
当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齐读句子) ……
【情境揣摩:这是本板块中一条隐形的副线,在“自主感悟——反向思考——揣摩体验——品读提升”中奠基尊重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第二板块的主题内化埋下了伏笔。】
7.将“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提升为“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指导读出“我”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画画的那份满意与自信
【由点辐面:紧扣“老老实实”的思维情感核心点,从两个侧面来丰富其外显特征与内涵缘由,进而提升出了文本主题——实事求是。】
(四)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丰富“实事求是”
1.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出示前后两则对话,启动“学的活动”,活动建议如下:
【阅读反思:直接对立前后两则对话,启发换位体验,将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的时空完全交给了学生,造成“愤悱”的阅读心态,营造了很有磁力的读和悟的“阅读场”。】
2.小组学习
3.交流反馈:相同点:问题很相似,回答也很相似
不同点:标点符号不同,语气的不同,发现也不同
4.交流第一则对话:同桌对读——相机追问——师生对读
5.交流第二则对话:
(1)同桌对读。师相机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
(评读省略号中包含的情感,发现当时的意外、惊讶、羞愧、愧疚,理解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
【有效追问:交流时,通过“你在读时心里怎么想?”等有意创设的“追问”,关注情感体验,让读层层递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也逐步升华。】
(2)情境复现: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看,你看到了什么?(真实体验,师生展开第二则对话)
【视界融合:创设真实情景,引发类似体验,以已度人,融入“自我”,实现自我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洽。】
6.真情练笔: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
【触情表达:通过“角色定位”的真实模拟,利用“情境复现”时情感冲突的迸发点激发学生的内心震撼力,这种“有我之境”的引导效应让学生触情练笔,既是提升感悟,也是展现个性。】
7.交流点拨: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是多么重要!
8.小结深化: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9.回溯主题:再次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内化文本:
我们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文本开发:努力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真正将文本作为思维情感的附着点来开发,大胆地将“你”改成“我们”,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再建构。】
(五)探究“老师”的引导过程,深化“实事求是”
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 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读读背背。
2.在教室里试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讲台桌上的杨桃(模型),并与课文中的观察结果进行对照,谈谈你的发现。
3.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画杨桃》中描述的情况发生吗?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画杨桃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紧扣本课阅读话题,体现了两个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一次有效的语言实践,需要一个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来激活。阅读话题,就是为引领学生通过对话解读文本而设置的交流主题。阅读是依托于阅读话题来调动阅读主体已有的相似块与文本信息进行选择、匹配、重组、创造的过程,在话题的建构,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的价值内涵。只有坚持话题建构“活”的方针,学的活动才能做好“动”的文章,力求实现“活动场”的参与程度高、思维程度深、探究空间大、创意机会多、实践受益广。
1.在引入课题时,设计“触动性话题”。如“在著名作家岑桑心中,杨桃可不仅仅是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切合学生心理,产生思维激发力。
2.在初读感知时,设计“感知性话题”。如“默读课文,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巧抓故事梗概,产生认知辐射力。
3.在细读课文时,设计“探究性话题”。如在第一板块的学习中,以“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启发探究文本主旨;在第二个板块中,以“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怎么读才能读出两则对话中不同的味呢?”自主展开文本对话。直指文本内涵,产生研读支撑力。
4.在赏读课文时,设计“综合性话题”。如通过“角色定位”的 “情境复现”迸发学生的情感冲突,以“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触情练笔。辐射文本整体,产生文本穿透力。
随着阅读话题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也随即形成了若干个“学的活动”板块,通过推进和建构,使之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每个板块都有一个较大的课文覆盖面,但只集中为一个阅读话题情境。每个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都紧密联系,丝丝相扣,都以课文整体为起始点和归结点。一般来说,阅读课堂的一节课大致以阅读话题驱动两至三个“学的活动”,每个活动10至15分钟。受益于阅读话题,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与群体学习的资源整合,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现,使学习空间、语境空间、心理空间三者合一,和谐开放互为作用,创生“活动场”的效应。这样的“活动场”就像一个漩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被吸引,激发了探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