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音乐鉴赏教案。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主要教学内容1、《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3、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锦鸡出山》、《童谣》。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等。
准备
多媒体设备、《鼓乐铿锵》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阅读材料,欣赏图片,了解土家族。
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的民族称谓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土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土家族的族源,众说不一。有“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也有“认为是八、九世纪左右,来自贵州的某部乌蛮的后裔”说;还有“认为是湘西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但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来看,土家族与羌族和与羌族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彝族,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
由此可见,土家族与古羌部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以信奉道教、佛教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三、作品鉴赏
(一)《锦鸡出山》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常用四种乐器: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
3、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节奏。
4、复听,根据提示,形象音乐情景,完成表格问题,教案《音乐鉴赏教案》。山间春色: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乐曲采用上下句对偶及螺蛳结顶的手法陈述音乐内容。结队出山: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情景。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的欢乐情景。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荣归: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段落表现手法描述速度节奏力度山间春色中快由松到紧,由疏到密平稳柔和结队出山稍快由疏到密由弱至强溪间戏游稍快前面简洁松弛后面紧凑密集富有变化众御顽敌变化的速度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集的节奏出现节奏重音有起伏荣归中速严谨稳健由强到弱。
5、教师点评。
(二)《滚核桃》
1、聆听乐曲,想一想,在鼓的哪些部位发音。
2、教师点评。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了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又叫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起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魏时期,分为四类:黄门鼓吹(宫廷)、骑吹(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萧铙歌(祭祀)、横吹(随军演奏)。演奏手法:十名鼓手合奏,技法包括:桥击鼓梆、乔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桥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槌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退奏等。
3、练习节奏。
4、教师介绍有关背景材料。
(1)山西绛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绛县更是鼓乐之乡。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
(2)绛州醪糟的由来。
5、复听,想象劳动情景。
(三)《童谣》
1、简介。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民间器乐曲。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现,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乐曲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2、聆听乐曲。
3、讨论乐曲的风味,模仿北京方言口语。
4、朗诵“口噙子数板”。
5、复听乐曲。
6、请2-3名学生上台表演 。
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音乐知识。
2、教师点评。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五、课堂小结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收集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教后感
1、尽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
2、教师课外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比如:收集一些风土人情、地方习俗等方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