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关于练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一、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设题意图: 本题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设问,强调在逐字逐句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熟读成诵。
参考答案:
1、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① 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 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 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3、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二、辨析下列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常见义项。培养学生积累、比较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答案:
三、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入体会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列举人生有限、时不我待的文句,越多越好,理解时可以结合文句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
答案略。
四、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设题意图: 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兰亭集序及其帖,代表了一种自由放旷的生存状态。翻译《晋书》中的这几段文字,不但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羲之其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