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心有感触。又再三复读,感触愈深。后人称颂王安石改革,固然是站在后来者的位置。然而设身处地于当世,又有什么可称颂的呢?不能说王安石没有崇高的理想,也不能说王安石没有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然而籍此做事业就能够如其所思所想实现吗?
王安石,不过学有特长,议论超俗,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以天下为已任而已。然而其改革结果有违初衷,最终失败,这不只是宋王朝的悲哀,也是其本人的悲哀,更是当时百姓的悲哀!
王安石的胸襟,实在狭小;王安石的强辩,实在固执;王安石的不近人情,实在奸邪;王安石的欺罔,实在有背于其所学中的言教。然而狷介的王安石被气胜的宋神宗器重、委用,实在让笔者对王安石有同于孔子的感叹:“凤兮!凤兮!”
设想如果王安石不搞政治经济,只搞文化文学,当是一代巨儒,并会在文学和思想方面,有更多更大的贡献于时人和后人。
所以笔者作出议论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实在是人才难得!处在最高的位置上,一身的荣辱无足轻重,而一己的修养,实在安危于国家,苦乐于百姓。人才虽然难得,识人用人又岂不为难?再者,变革旧事物,实在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担当的。关键在于以民为本,所谓“天听即我民听,天视即我民视。”